大摩:中国入境旅游零售市场10年内将激增4倍
摩根士丹利发布最新研报,深度剖析中国入境旅游零售市场的增长潜力,预计未来十年该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入境旅游零售市场规模为140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激增至60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约为15.6%。
这一市场占中国整体旅游零售市场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升至25%,成为全球旅游零售领域的新热点。全球知名品牌的崛起、消费电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优化的免税和退税政策以及中国独特购物体验的吸引力,将共同推动这一赛道的腾飞。零售商、购物中心和免税运营商将成为最大受益者,而中国有望在全球旅游零售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为零售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摩根士丹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接待国际游客约3200万人次,同比增长近300%,但仍仅为2019年水平的50%。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全面放开和政策支持的加强,入境旅游收入占中国2024年GDP的比例为0.5%,远低于疫情前的1%。然而,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4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将占全球旅游市场的6%(2019年为2.4%),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有望达到4%。
政策支持是推动入境旅游复苏的关键。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举措,包括对多个欧洲国家和马来西亚的免签政策、优化数字支付系统(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支持外卡),以及高铁和机场基础设施的升级。2024年,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工程完工,年旅客吞吐量提升至6000万人次;京沪高铁新增夜间班次,进一步便利游客出行。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入境便利性,也直接刺激了旅游零售消费。摩根士丹利分析师钱蕾·范(Qianlei Fan)表示:“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为零售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尤其是高端消费品和免税购物领域。”
中国消费电子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是入境旅游零售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华为、小米和OPPO等品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创新,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2024年,华为Mate 70系列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2%,其价格较苹果和三星同类产品低20-30%,成为游客在华购物的热门选择。
此外,泡泡玛特(Pop Mart)等新兴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其盲盒产品在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的热销推动了“文化消费”热潮。2025年,泡泡玛特计划在巴黎和纽约开设10家旗舰店,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吸引力。
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是另一大优势。以消费电子为例,2024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为350美元,低于美国的550美元和欧洲的480美元。游客在中国的购物成本更低,尤其是结合免税政策后,性价比优势更加明显。
摩根士丹利指出,2024年,国际游客在华人均购物支出约为450美元,其中40%用于消费电子和时尚潮品,远高于食品和住宿的占比。
中国政府对免税和退税政策的持续优化显著提升了旅游零售市场的吸引力。2024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离岛免税销售额达到320亿元人民币(约46亿美元),同比增长26%。 新增的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和北京大兴机场免税店进一步扩大了免税购物的覆盖范围。2025年,中国计划在全国新增10个市内免税店,覆盖广州、成都和深圳等二线城市,预计免税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退税政策的完善也为游客提供了便利。2024年,中国将退税商品范围扩大至涵盖奢侈品、电子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退税比例最高达13%。例如,游客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购买泡泡玛特产品可享受11%的即时退税,显著提升了购物吸引力。此外,数字支付的普及使外国游客能够通过Visa、Mastercard和Apple Pay无缝完成交易,2024年支付宝国际版交易额同比增长150%。
摩根士丹利预测,零售商、购物中心和免税运营商将成为入境旅游零售热潮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旅游集团中免股份有限公司(CDFG)作为国内免税市场龙头,2024年收入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免税市场的70%。 CDFG计划在2026年前新增20家市内免税店,重点布局华东和华南地区。上海新世界城和北京SKP等高端购物中心也在加速转型,通过引入沉浸式体验(如AR试妆和文化展览)吸引游客。2024年,上海新世界城国际游客消费额同比增长180%,其中50%来自奢侈品和电子产品。
新兴品牌和电商平台同样受益。泡泡玛特通过与Fliggy(飞猪)合作推出“文化旅游套餐”,将盲盒购物与景区门票捆绑,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5%。 京东和天猫国际通过“全球购”平台为游客提供预订和直邮服务,2024年跨境电商旅游零售交易额达1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