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机登场 价格不涨:库克靠印度制造和稳价续命
被评为“史上最丑”的苹果手机 iPhone 17 发布之后,批评声浪不断,无论是外形、配色和硬件方面,都成为社群媒体集中吐槽的焦点。资本市场也调低了这款新机型的销售预期,股价下挫了1.48%。
面对产品创新乏力、关税压力不断蚕食利润,以及中美印三国在制造业格局中的复杂博弈,库克不仅要稳住苹果的全球市场份额,更要为其供应链重塑寻找新的平衡点。
自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苹果承受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的直接冲击。根据公司披露,仅在今年4月至6月的季度,关税就让苹果多支付了8亿美元,库克在上个月警告称,第三季度这一成本可能攀升至11亿美元,主要来自对中国商品的加税。而在印度,虽然智能手机未被纳入50%的关税清单,但未来能否继续保持例外仍不确定。
根据媒体报道,本次 iPhone 17 全系列的四款机型(包括 Pro 与 Pro Max)首次全部在印度完成首发组装后销往美国和欧洲国家。
苹果目前在印度依托塔塔集团和富士康在内的五家工厂扩大产能,美国市场销售的机型将由印度直接出口。数据显示,今年4月至7月,印度出口的 iPhone 价值达到75亿美元,出口速度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而同一时间,中国市场销售的首批国航 iPhone17 仍由郑州和成都的富士康进行组装。而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库克还表示美国进口的 iPhone 中约90%仍来自中国,才过去不到半年时间,关税引发的产业链的迁移让印度在苹果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根据印度品牌权益基金会的数据,十年前,印度仅能自产国内需求的四分之一,如今已基本满足本土市场,并开始大规模出口。2023-24财年,印度智能手机出口同比增长超过40%,目前国内已有200多家工厂在运营。
政府的生产挂钩激励(PLI)和分阶段制造计划推动了这一扩张。其中,仅2025年上半年,苹果就占印度智能手机出口的近70%,出口同比增长44%。
但令人困惑的是,根据研究机构估算,在印度制造 iPhone 的成本比在中国高出5%至8%,某些情况下甚至达到10%。原因在于尽管劳动力便宜,但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仍需进口。库克正在以牺牲利润的方式来实现他的全球供应链的平衡之道。
在价格层面,苹果的策略一以贯之。市场原本预期今年将迎来五年来的首次普遍涨价,每款上涨50至100美元,以维持利润空间。然而在发布会上,苹果宣布维持价格不变。
iPhone17 Air 定价999美元,iPhone 17 Pro 起售价为1099美元,与上一代持平,更离谱的是 iPhone 17 基础款 256GB 售价799美元,和 iPhone16 基础款 126GB 发布时的价格一样。
如此定价几乎等于是在变相降价,同时新款 AirPods Pro 3 和具备血压监测功能的 Apple Watch 也均未提价。
IDC 分析师汤姆·梅内利指出:苹果是希望通过稳价提质来保持市场规模,想让用户依然能够以去年的价格完成产品升级。但这种定价策略会让市场质疑,苹果是否已无力以真正的技术创新来支撑高价格与高溢价。
苹果的供应链转移和价格策略共同体现了在关税压力下的运营逻辑——依赖规模和产业布局调整来化解政策风险,而非通过产品来支撑利润。
之前特朗普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多次要求 iPhone 在美国本土生产,库克明白这种策略是市场无法接受的,所以,自动的以利润换取市场份额与规模的策略能保证苹果至少在未来四年仍能保持全球智能手机第一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