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子公司通过香港门户进军加密市场
招银国际证券是规模达1.7万亿美元的中国招商银行的子公司,已在香港开设了一家加密货币交易所。
8月18日,招银国际证券上线新获牌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允许合格投资者通过其移动应用程序交易比特币(BTC)、以太坊(ETH)和泰达币(USDT)。
就在一个月前,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批准了其牌照扩展,这标志着这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的公司悄然做出了战略性转变。与中国大陆的禁令不同,香港的监管框架为与国家有关联的机构提供了一条罕见的通道,使其能够参与数字资产交易。
招银国际证券进军加密货币领域有着严格的门槛。该平台限制“合格投资者”的访问,这一分类会自动筛选出中国大陆居民,并要求用户在获得加密货币访问权限之前必须开设一个常规现金账户。
根据公告,用户需要具备专业投资者资质,在香港,这通常意味着代表一家机构或持有超过800万港元(约合10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才能获得资格。这种门槛体现了香港刻意为之的策略:为机构资金铺开红地毯,同时将对加密货币感兴趣的散户拒之门外。
目前的菜单较为保守,目前仅包含 BTC、ETH 和 USDT。但招商银行已暗示计划逐步扩大其加密货币产品范围。考虑到香港的监管规则,这种谨慎的扩张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香港,即使添加新的代币也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
招银国际证券的举动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作为中国银行关联加密货币牌照持有者的先行者地位,更在于其刻意将数字资产定位为传统金融的补充,而非替代。
该公司的公告强调了将加密货币与传统股票交易和金融科技应用程序“整合”的计划,以满足寻求多元化投资组合的财富管理客户的需求。
招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根据 Macrotrends 的数据,截至3月底,该行管理的资产价值超过1.7万亿美元。该行 A 类普通股的市值为1531.6亿美元。
对于招商银行而言,在这种环境下运营既是保护,也是制约:一方面是监管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离岸加密货币中心那种疯狂尝试的空间有限。
香港:新兴的加密中心
香港当局似乎已将加密货币监管列为其议程的重中之重。本月第一天,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最终确定了稳定币发行人的监管框架。
新规出台后不久,在香港运营的 稳定币公司在8月1日就出现了两位数的亏损。当时,分析师将此次抛售描述为一次健康的调整,因为事实证明,对稳定币发行人的要求比预期的更为严格。
新规自8月1日起 实施,并设有为期六个月的过渡期。新的《稳定币条例》实际上将向 散户投资者提供或推广未经许可的法币参考稳定币定为犯罪。地方当局还在新规生效前启动了专门的公共牌照注册系统。
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警告称,新的本地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出台增加了欺诈风险。上周,证监会还发布了 关于加密货币托管标准的即时指引,引入了全面的安全要求,并禁止在冷钱包实施中使用智能合约——这项规定与几家领先公司的现行做法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