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接盘的古玩业
从来没有一个市场会像古玩城那样,到处都是骗子,遍地的假货,还有傻子幻想在这里捡漏,实现一夜暴富。
过去繁华的古玩业,正在飞速地衰弱凋零。昔日珍藏已经了累赘,古玩老炮忙着甩货,年轻人却拒不接盘,这个市场进入了无法挽回的恶性循环。
全国1129家古玩城从2024年开始,集体关门。没事的话,你去附近古玩城逛逛,看看空置的摊位有多少,店里人气又如何!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包括古玩)销售额锐减31%至84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延续,市场规模进一步收缩。许多藏家在经济压力下低价抛售,导致价格体系崩塌。
世纪初的那十年,古玩行业野蛮生长,一座座古玩城拨地而起,“国宝”的地摊铺天盖地,人们纷纷涌进古玩市场。每逢周末,那是拥挤到水泄不通,大家纷纷抱着捡漏发大财的心理,却让各种造假贩子乐开了花。
天津的书画、蚌埠的玉器、樊家井的瓷器、烟涧村的青铜器等等,全国各地的造假作坊,开始加班加点地生产,一批批“国宝”被拉到各大市场售卖,营业额从几十亿到上百亿,甚至比正规拍卖行的总成交额还高。
藏友们照着书上写的,专家总结的“鉴定要诀”,乐此不彼地“捡大漏”,几百块钱就能买到几百万的古董。造假贩子们也投其所好,你不是喜欢背“口诀”吗?我们就按照口诀仿造。既然卖仿品就能赚大钱,那何必还吃力不讨好地去寻找真品,商贩们是没有长远眼光的,先把眼前的利益赚到手再说。于是乎劣币祛除良币,本来还能淘到精品的地摊门店,很多都开始以全是赝品的形象出现,甚至一个古玩城全卖假的奇观都屡见不鲜。信任危机像病毒一样蔓延,藏家望而却步,市场交易量一落千丈。
还记得十多年前的鉴宝节目吗?专家们声嘶力竭:‘这瓷器值几百万!那字画值几千万!’一时间,地上捡块石头都能卖天价的传说席卷全国。这些节目不以文化传承为目标,而是用财富噱头点燃了全民收藏热。 但真相是什么?许多所谓的‘权威专家’并未经过市场实战,鉴定能力跟不上造假技术的推陈出新。更有甚者,部分专家与诈骗公司勾结,出具假证书,甚至为赝品开出天价评估。还记得‘金缕玉衣案’吗?五位专家为一堆假玉衣估价24亿元,行业公信力瞬间崩塌。更离谱的是,文物鉴定没有法律约束,专家一句‘看走眼’就能全身而退。藏家血本无归,专家却赚得盆满钵满。
为了整治乱象,国家出手了。2025年3月1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条款从80条增至101条,堪称史上最严。 新法要求古玩交易必须提供明确来源证明,拍卖行和古玩店需定期接受资质审核,制售假文物罚款上限大幅提高。元代以前文物禁止交易,明代以前需省级备案,1911年前文物禁止出境,审批通过率从60%降至12%。
监管重拳下,中小古玩商因无法满足合规要求纷纷退出,拍卖行因来源审核严格缩减拍品。如今北京潘家园日均客流量从高峰期2.3万锐减到4000-5000人,交易额下降50%以上。新文物法短期内加剧了市场的寒冬。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也是古玩市场崩溃的直接催化剂。作为经济支柱的房地产时代宣告终结,导致中产阶级现金流普遍紧张,古玩作为典型的非必需品和奢侈投资品,自然成为优先套现的对象。这种流动性问题在中高端古玩市场尤为突出。
高端收藏交易量减少72%,清代龙袍、汉代五铢铜币等昔日热门藏品价格暴跌,甚至流拍。唐代得壹元宝从2.53万元跌到勉强过万,崔如琢字画从亿元跌至几百万,范曾作品甚至打半价都无人问津。
古玩市场的危机,还来自需求端的断层。Z世代的年轻人,对瓷器、书画、邮票这些‘老登’专属毫无兴趣。他们更爱虚拟化、数字化的收藏品,比如游戏道具、LUBUBU等数字IP。你那些古玩,不仅成交周期长、还遍地假货,这还怎么玩?传统收藏家年岁渐长,新一代不接盘,市场供过于求,流动性枯竭。
其实古玩市场,本来就是周期性的市场,短期经历这种阵痛和出清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我认为未来的古玩市场进行一些数字化转型,将是一个新的趋势。2025年,线上交易占比从2020年的15%飙升至63%,某拍卖行线上成交一件清代瓷器,溢价率达200%。新文物法鼓励区块链溯源,3D扫描生成数字证书,证明所有权和真伪。
这些技术不仅解决假货和流动性问题,还可能吸引年轻人。但挑战同样存在:线上交易真伪验证更难,部分平台成为假货新渠道;技术成本高,传统从业者难以适应。数字化是曙光,但也可能加剧市场分化。
文化传承不会消亡。古玩市场要想重生,必须重建信任、拥抱数字化。或许,未来的古玩不再是冷冰冰的瓷器或字画,而是带着区块链证书的数字藏品,融入年轻人的社交与生活。
你认为古玩市场会走向何方?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