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为何总看美国脸色?七年倒计时将至
每七年,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都必须直面一个灵魂拷问:这个拥有27个成员国的联盟究竟价值几何?在2021-2027预算周期内,欧盟长期预算仅占国民总收入(GNI)的1.1%。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正将欧盟推向战略自主与对外依赖的十字路口。
GNI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在国内外获得的总收入的关键指标,与更常见的GDP有所不同,它更能真实反映国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欧盟选择GNI作为预算基准,正是基于其能更公平地衡量成员国的实际支付能力——有些国家GDP虽高,但大量利润被外资企业汇出;而有些国家虽GDP不高,却有大量侨汇收入。以GNI为分母,更加凸显出1.1%这个比例的微薄之处。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困境。当欧盟各国军队仍在使用12种不同型号的主战坦克,当国防开支在成员国间存在显著差异时,欧洲人突然意识到:没有统一的防务体系,就难以摆脱对美国的战略依赖。北约的存在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外部保护伞,正在不断侵蚀欧盟的地缘政治自主性。
这种依赖不仅体现在安全领域。在科技创新方面,欧洲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的60%;在绿色转型领域,欧洲需要数万亿欧元投资才能实现气候目标;在产业政策上,欧盟各国仍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与中国或美国相当的规模效应。所有这些困境,都指向同一个根源:欧盟缺乏足够的共同预算来支撑其战略雄心。
其他联邦制国家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中央财政预算通常占到国民总收入的20%以上,这些资金使联邦政府能够有效协调各州利益,实施全国性战略。而欧盟的预算规模还不到这些国家的十分之一,这种设计虽然维护了成员国的主权独立,却也导致欧盟在应对危机时常常力不从心。
某些成员国对扩大欧盟预算持保留态度有其历史缘由。德国、荷兰等净出资国亲眼目睹了欧盟当前最大支出项目——农业补贴如何演变为效率低下的政策:不仅推高了地价,还滋生了特殊的利益集团。这些国家担心,增加预算只会意味着更多资金的低效使用。
然而地缘政治现实的改变不容忽视。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安全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些挑战面前,碎片化的欧洲难以发挥其整体实力。有研究显示,若欧盟能够完善其治理体系,十年内可累计增加18%的年度经济产出。
布鲁盖尔智库的测算指出了一个改革方向:若将2028-2034年预算提升至GNI的1.7%,专注于研究、环保和跨境基建等真正具有欧盟附加值的领域,十年内可累计提升年度经济产出18%。国防开支则可通过发行联合债券单独筹资,既满足紧急需求,又不影响常规预算。
理想的欧盟财政体系应该建立更透明的机制: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国家征收激励性费用,将关税等专项收入直接划归联盟财政,支出效果评估则应聚焦实际效益而非投入规模。欧盟委员会最新提出的预算框架已朝着这个方向迈出步伐,更加注重可衡量的成果和明确的优先事项。
然而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即便只是将预算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超过半数用于偿还新冠疫情后新增的债务),已经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农业补贴仍然在预算中占据相当比例,表明既得利益格局难以打破。这些内部阻力,使得欧盟在应对全球挑战时往往显得步履蹒跚。
最新的欧洲议会选举结果敲响了警钟:极右翼政党获得了超过四分之一的席位,反映出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正在加剧。如果欧盟不能通过预算改革证明自己的价值,可能会失去公民的最后信任。届时,不仅战略自主将成为空谈,连现有的联盟架构都可能面临存续危机。
七年一度的预算谈判,从来都不只是数字游戏。它是欧盟成员国在主权让渡与共同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艰难过程,更是这个独特政治实体应对全球挑战能力的试金石。当新的七年周期来临,欧盟面临的或许是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要么突破财政限制,真正实现战略自主;要么继续维持1.1%的预算规模,在全球舞台上扮演配角。
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欧洲未来数十年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