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陷“结构性危机”:默茨坦言挑战超预期
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在周六的讲话中,带着一丝沉重却坚定的语气,向全国坦承了一个艰难的真相:德国经济面临的困境远比他最初预想的要棘手得多。
站在柏林的讲台上,他直言德国正陷入一场“结构性危机”,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美国贸易关税的冲击,以及大众汽车第二季度税后利润暴跌36%,不过是冰山一角。
默茨的话语中透着对德国经济的深切担忧。他提到,德国经济的很大一部分已失去“真正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价格竞争力上。这并不是说德国制造的品质下降了,无论是奔驰的豪华轿车还是西门子的精密设备,质量依然无可挑剔。
但问题在于,过去十年,德国的整体经济环境未能跟上全球变化的步伐。高昂的能源成本、复杂的监管环境和外部贸易壁垒,正让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步履维艰。默茨没有点名具体企业,但他提到的“公司领导层已意识到挑战”让人想到大众汽车的困境。这家德国工业的代表,第二季度利润下滑36%,不仅反映了电动车转型的阵痛,也暴露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能源成本是这场危机的核心痛点。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导致天然气价格飙升,德国作为能源密集型制造业大国深受打击。2025年,德国工业用电价格仍比美国高出30%,化工巨头巴斯夫甚至计划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和中东。
默茨坦言,这种能源劣势让德国企业在与美国和中国的竞争中节节败退。普通德国人也在感受这股寒意:2024年,慕尼黑和汉堡的电费账单平均上涨15%,普通家庭的预算被进一步压缩。街头巷尾,咖啡馆里的讨论从足球转向了账单压力,德国人对未来的信心正在动摇。
美国的新关税政策无疑雪上加霜,特朗普政府2025年对欧盟加征15%关税,对德国汽车和机械出口造成直接冲击。2024年,德国对美出口额达1600亿欧元,占总出口的10%,汽车业尤为关键。大众、宝马和戴姆勒的美国市场份额已因关税缩水5%,大众的利润下滑只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默茨提到,德国企业虽然意识到了挑战,但过去十年的政策失误——如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和能源来源——让问题积重难返。他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用一种近乎自省的语气,呼吁全社会正视这一现实。
这场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的结构性弱点。过去,德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经济和“隐形冠军”中小企业称霸全球,但全球化格局的剧变让这一模式捉襟见肘。中国在新能源和电池技术上的突飞猛进,让德国汽车业措手不及;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吸引了数百亿欧元投资,德国企业如大众和西门子纷纷在美国建厂以规避关税。
2025年,德国制造业投资仅增长2%,远低于中国的10%和美国的8%。与此同时,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问题进一步拖累了生产力。2024年,德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至4500万,技能型工人缺口达70万,机械和电子行业尤为严重。
默茨强调,德国仍有翻盘的机会。产品质量依然是金字招牌,企业的创新能力未被削弱。例如,西门子在绿色能源领域的突破和博世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投入,显示出德国工业的韧性。
他呼吁政府、企业和工会联手,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改革:降低能源税、简化官僚程序、加大对AI和新能源的研发支持。他还提到,德国需要重新定义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不再只做“世界工厂”,而是成为技术与服务的引领者。
普通德国人如何看待这场危机?在慕尼黑的啤酒节上,一个摊贩老板说,他的生意比五年前少了三分之一,因为游客和本地人都捂紧了钱包。在汉堡的码头,工人玛丽亚担心工厂裁员,她的孩子刚大学毕业却找不到稳定工作。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折射出默茨讲话背后的人情味:经济数据冰冷,但它影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默茨的坦诚或许让人们感到不安,但他也点燃了一丝希望——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未来,德国经济的走向取决于能否迅速行动。默茨政府计划在2025年底前推出100亿欧元的能源补贴计划,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与欧盟的联合投资计划可能为新能源和AI领域注入300亿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