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亚洲加密金融革命:连接数字资产与传统系统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8-18 19:29:51

作为以太坊10周年的庆祝活动,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在2025年进行了亚洲巡回,参加了多个关键事件,包括4月的ETHGlobal Taipei开幕式、香港Web3 Festival(4月6-9日),以及泰国普吉岛的B2GC区块链会议,与泰国部长共同庆祝泰国区块链采用的里程碑。 这些活动突显了以太坊生态在亚洲的影响力,推动了区块链创新与传统金融的融合。

尽管亚洲整体在加密货币采用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并非所有地区都一帆风顺。新加坡作为曾经的Web3天堂,正面临显著逆风,其对Web3的态度从高度友好转向严格监管,导致大量公司外流。该转变凸显了监管平衡的挑战:一方面保护投资者,另一方面可能抑制创新,迫使新加坡重新评估其作为加密枢纽的地位。

在亚洲其他地区,加密发展同样活跃。例如,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加密热点,将于2025年举办Coinfest Asia,这是全球最大的加密节日,汇聚Web3领袖、投资者和开发者,聚焦DeFi、NFT和区块链趋势。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SPiCE会议则强调游戏、政策和技术交汇,推动中亚作为新兴游戏市场的加密采用。亚太地区整体引领全球加密采用,受益于比特币牛市和监管清晰化。这些举措展示了亚洲加密金融的多面性:创新与监管并存,重塑传统金融,通过提升效率、可及性和跨境能力。亚洲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不仅仅是在应对加密货币的兴起,而是积极将其整合到经济框架中,以应对旅游业低迷、汇款成本和贸易低效等挑战。这种转变在泰国的TouristDigiPay、日本的JPYC稳定币、韩国的监管进步以及香港的稳定币制度中显而易见。这些发展共同展示了加密货币如何补充——在某些情况下颠覆——传统的银行、支付和资产管理系统。

 泰国的TouristDigiPay:加密货币作为旅游业救星

泰国于2025年8月18日推出TouristDigiPay,展示了如何利用加密货币振兴旅游等传统行业。该举措允许国际游客无缝地将数字资产(如比特币和以太坊)转换为泰铢,用于本地商户的二维码支付。作为对游客数量下降(尤其是中国游客)的回应,它绕过了传统货币兑换障碍,降低了银行或外汇局的相关费用和等待时间。普吉岛的试点进一步将加密支付整合到日常旅游支出中,将泰国定位为加密友好目的地。

这改变了传统金融,通过为加密持有者民主化本地货币访问,可能通过无摩擦支出增加旅游收入10-15%。它挑战了信用卡或现金等传统支付系统,这些系统通常涉及高额跨境费用,并鼓励商户采用数字钱包。从本质上讲,TouristDigiPay将加密货币从投机资产转变为经济刺激的实用工具,模糊了数字和法定生态系统之间的界限。

日本的JPYC稳定币:稳定跨境金融

日本将于今年秋季批准JPYC作为该国首个日元挂钩稳定币,这标志着将加密货币与主权支持的稳定性融合的重要一步。由金融科技公司JPYC发行,并通过银行存款和政府债券1:1支持,该稳定币针对汇款、企业支付和国际贸易。计划在三年内发行约70亿美元,并获得Circle(USDC发行商)的投资,JPYC可能提升对日本政府债券的需求,从而间接支持传统债务市场。

传统上,跨境日元交易依赖于缓慢且昂贵的银行电汇系统,如SWIFT。JPYC通过区块链网络实现即时、低费用转账,从而颠覆这一系统,可能重新定义亚洲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它还将日本定位为受监管加密货币的中心,在那里稳定币提升流动性,而没有其他加密货币的波动风险。这种整合可能减少对中央银行货币稳定性的依赖,同时矛盾地通过代币化需求加强政府债券等传统资产。

韩国的加密生态系统:监管推动主流采用

韩国2025年的加密景观反映了积极的监管演变,加速规则以符合全球标准,如美国的GENIUS法案,同时促进创新。主要发展包括支持现货加密ETF、延迟数字资产税收,以及从下半年开始监管跨境交易。到年底预计超过1200万加密用户,韩国见证了大量资金流向美元资产,这促使政策保留国内资本。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暂停其CBDC试点,将重点转向私人稳定币和交易所。

这些举措通过将加密交易和支付制度化来挑战传统金融,其中交易所的交易量现在与银行竞争。增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可能削弱传统经纪人的主导地位,而ETF批准将加密整合到退休和投资组合中。韩国的做法展示了监管如何加速加密在日常金融中的作用,对于技术娴熟的人口来说,在速度和包容性上可能超越传统系统。

香港的稳定币框架:贸易和创新的门户

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建立了一个针对法定参考稳定币发行者的许可制度,强调反洗钱/反恐融资合规和客户识别,以建立信任。该框架将香港定位为受监管的加密中心,通过启用稳定币进行高效跨境结算,提升其贸易金融角色。虽然严格规则引发了行业对采用障碍的担忧,但它们旨在创建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吸引全球发行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正在积极推动挂钩人民币(尤其是离岸人民币CNH)的稳定币发行,作为其数字资产战略的一部分。这并非政府直接发行官方稳定币,而是通过新监管框架允许合资格机构申请发行此类产品,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并增强跨境支付效率。中国科技巨头如蚂蚁集团、京东,以及金融机构如渣打银行、汇丰等正积极申请发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这些稳定币将锚定人民币储备,支持国际贸易、真实世界资产(RWA)和港股代币化等应用。此外,全球首只人民币代币化基金已在香港上市,标志着相关基础设施的推进。此举旨在通过“双轨”模式(央行数字人民币主干道 + 离岸稳定币支线)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稳定币的依赖。然而,面临储备风险、跨境政策不确定性和技术稳定性等挑战。

在传统金融中,贸易金融通常涉及冗长的文件和中介银行。香港的稳定币通过区块链简化这一过程,降低供应链中的成本和风险。作为首批拥有全面稳定币法律的司法管辖区之一,它挑战了中国大陆的加密禁令,提供了一个合规的替代方案,可能将区域资本流动从传统系统转向代币化资产。

亚洲的混合金融未来

在这些举措中,亚洲加密金融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通过优先考虑数字和法定世界之间的互操作性。像JPYC和香港受监管产品这样的稳定币提供了无波动性的现金或银行转账替代方案,而泰国的支付创新将加密的实用性扩展到非科技行业。韩国的监管确保了可扩展性,预计到一个市场,其中加密ETF和交易所直接与股票和债券竞争。

这种转变承诺降低交易成本(汇款减少高达90%)、更快结算(秒级 vs. 天级),并为无银行账户人口提供更广泛的金融包容。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包括监管碎片化和稳定币失败的潜在系统风险。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些举措主张亚洲独立于西方主导的金融,促进一个多极系统,其中加密增强——而不是取代——政府债券和旅游收入等传统元素。如果持续下去,这可能将亚洲定位为全球混合经济的中心,到2030年区块链将支撑日常交易。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