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西岸模式”:不完美但或是唯一出路?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美国与俄罗斯正酝酿一项以“约旦河西岸模式”为模板的新俄乌停战协议,并作为结束战争的可能方案。
按照这一设想,俄罗斯将在其控制的乌克兰领土上同时实施经济与军事管理,并设立自己的治理机构。模式参照的是以色列在1967年冲突后,对从约旦夺取的巴勒斯坦领土的管控方式。
这一提议是在特朗普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与俄方代表的会谈中提出的。在会谈中,威特科夫和俄罗斯详细讨论了该方案的细节和可能存在障碍。
威特科夫认为,搁置主权争议能让协议绕过乌克兰宪法中禁止在未经全民公投情况下放弃领土的限制。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始终拒绝用领土换取和平,而这一模式被视为是唯一能为停火带来的契机的最优解。
按照提案,乌克兰的边界在法律上不会变化,就像约旦河西岸名义上仍属巴勒斯坦,但实际上由以色列掌控一样。
8月6日,在威特科夫在莫斯科与普京会面后,美俄双方的决策高层都认可这种“西岸模式”分治乌克兰的构想,并将其作为美俄乌三方会谈的核心议题。
方案的细节部分包括,俄罗斯可以在被占领土上设立总督区,经济体系直接并入俄罗斯,在军事上全面接管该地区,但不能通过修改宪法获得法理上的承认。而且在国际层面,这些被占领地区名义上仍属于乌克兰。
不过,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经验看,这种“西岸模式”并非真正的和平方案,而更像是冲突的长期冻结。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制造了一个法律与现实严重错位的灰色地带:名义上承认对方的主权,实际上却实施彻底的占领和资源控制。
对于乌克兰来说,如果被迫接受这种安排,实际后果可能是俄罗斯在军事、经济、人口迁移等方面逐步改变该地区的结构,哪怕是乌克兰在法律上“拥有主权”,却再无有效治理能力。
同时,该协议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被占领土形成了俄罗斯固化占领的既得利益,那未来的和平谈判将缺乏动力。一旦这些地区的军事安全、经济利益和人口战略上俄罗斯都获得了持续收益。那进一步降低撤出或妥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该协议还存在和以巴战争一样的担忧,既任何小摩擦都可能升级为暴力冲突。如果“西岸模式”在乌克兰复制成功,有可能会增加人道风险。同时,一旦欧洲东部诞生一个新的“巴以问题”,将困扰全球安全数十年甚至更久。
不过,由于三年多的全面战争已经让俄乌和全球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人口与基础设施的损失难以弥补,而西方国家的军事与财政支持也逐渐面临瓶颈。在缺乏足够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继续追求彻底收复领土的目标,将意味着付出更长久、更惨烈的战争代价。
因此,客观来说,这种“西岸模式”或许并非理想的和平方案,但在当前的政治与军事格局下,它可能是所有可行选项中代价最低、效果最直接的那一个。
所以,与其在战场上继续耗尽彼此,不如用一个不完美但可执行的方案,换取一个不流血的明天。历史或许会证明,这种被迫的现实主义,反而是迈向最终和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