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调下半年:流动性充裕 降成本 破内卷
中国人民银行在年中会议上释放明确信号:下半年将维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及定向工具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剑指金融业"资金闲置循环"与"内卷式竞争"。政策工具箱中,逆回购与国债购买或成流动性调节主力,而人民币国际化将借力贸易结算与跨境融资提速。
周五的年中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勾勒出下半年的政策轮廓:维持适度宽松货币环境仍是基调,存款准备金率与基准利率调整被列为工具选项,定向政策则瞄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痛点。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内需疲软与通缩压力交织的复杂局面,央行承诺将强化政策框架韧性,通过预期引导和财政策协同,为创新、消费、小微企业与出口注入动能。
值得玩味的是,此次会议罕见地将矛头指向金融体系内部病灶——"资金闲置循环"与"内卷式竞争"。这种资源空转、无效消耗的恶性循环,实则是金融资源错配的深层映射。政策制定者显然意识到,当金融机构陷入零和博弈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必然折损。这种对行业生态的精准诊断,暗示监管层或将重塑金融竞争范式,推动资本从"内卷厮杀"转向"价值创造"。
然而政策发力点正悄然微调。经济学人智库高级经济学家许天辰指出,政治局4月会议曾明确提及"降息降准",而7月会议更强调"充分实施现有政策"。这种表述转变,叠加二季度GDP超预期表现,使三季度降息降准概率降低。取而代之的,可能是逆回购与国债购买等灵活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正如许天辰所言:"决策层对经济现状的满意度,降低了激进宽松的必要性。"
政策定力的背后,是宏观工具箱的升级。政治局"适时加大政策力度"的表述预留了弹性空间,而央行与外汇局的联动则显露新动向——外汇管理部门同日会议强调"防范外部冲击"与"打击非法跨境金融活动",这与央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部署形成微妙呼应。当贸易结算与跨境融资中人民币角色强化,境内外资本池政策完善,中国正以技术赋能监管的方式,为货币国际化铺设安全轨道。
此刻的货币政策,恰似在钢丝上寻求精妙平衡: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加剧金融空转,又需通过"精准滴灌"激活微观细胞。当"破内卷"成为政策关键词,金融资源能否真正流向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将成为检验本轮改革成色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