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什么是拐点?是中欧关系还是冯德莱恩自己?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7-25 20:09:34

中欧关系再次来到关键的“拐点”?是怎样的拐点?幅度有多大?

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在北京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会晤,开启了自2023年以来首次面对面的中欧峰会。不过,由于部分议题存在结构性的分歧,整个会议的氛围并不轻松。

冯德莱恩认为,随着合作的深化,失衡也在加剧。中欧双方已经走到一个拐点。她所指的是中欧贸易失衡愈演愈烈——2024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性的3058亿欧元(约合3600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中国商品对欧贸易顺差进一步攀升至1430亿美元,创下半年度新高。

介于之前冯德莱恩把中欧关系定性为“产能分歧、谨慎合作、产业竞争”,因此这次她并未对“拐点”一词表达出清晰的态度。只是强调双边关系必须实现“再平衡”,因为“关系要可持续,必须是互利的”。

同时,冯德莱恩还明确表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中欧关系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欧盟近期对两家中资银行及五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正是出于对这方面的担忧。

北京则回应称,“当前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来自中国”,并告诫欧方应“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避免走向“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的道路,“否则只会走向孤立”。

在气候议题上,双方展现出高效的合作诚意。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欧计划在此次峰会上签署关于气候合作的重要文件,承诺在COP30联合国气候峰会向联合国提交更具体的减排计划。这一成果被视为中欧关系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但真正令欧洲企业界感到紧迫的,是贸易与市场准入问题。在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施加控制后,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原材料断供的困境。

今年4月中方实施出口限制,5月即引发欧洲产业链多处“熄火”。尽管数据显示,6月中国对欧出口稀土磁体量环比激增245%,达1364吨,但较去年同期仍低35%,不稳定性明显。

但冯德莱恩却单方面宣布,中欧已就建立“稀土出口升级机制”达成共识,一旦出现瓶颈,该机制将“迅速检查并解决问题”。她将此视为“供应链支持的升级”。

从欧盟去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开始,贸易战的火苗已逐渐点燃。作为回应,中方迅速启动针对白兰地、奶制品等商品的反倾销调查。

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获得感不断下降,正如欧盟驻华商会主席埃斯克伦所言:“我们看到的是日益加剧的贸易紧张,以及在欧洲形成的普遍印象——中欧关系带来的好处已不再公平分配。”

若将视角拉远,不难看出,这一轮紧张与前几年中欧趋于缓和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掀起对华贸易战之际,欧洲曾一度被北京视为更理性的经济伙伴,而中国也努力在欧美之间寻求平衡。彼时的欧盟对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政策多有不满,反倒成为中国争取的合作对象。

然而,随着美国与欧盟达成关税协议的日期趋近,局势再度复杂化。据悉,由于日本已经与美国达成了15%的关税协定,目前欧盟方面迫切希望能与美国达成同样的对等关税协议。

这意味着面对特朗普的高压政策,欧盟很难做出清晰和独立的决定。欧洲在经济“新冷战”格局中的左右为难,也让北京更为警觉。

尽管冯德莱恩则在记者会上称,这次会晤是“非常好的一次会谈”,但其间并未签署联合声明,也反映了成果的有限性。

所以,关于“拐点”的正解并不是冯德莱恩口中所说的贸易平衡,也不是市场准入、补贴与对俄关系议题上的让步,更取决于欧盟在中美之间的“战略自主”是否能够维持。

换句话说,就是欧洲正处于一个“历史抉择的拐点”,是牺牲自身的战略自主来迎合美国的强压政策还是继续拥抱真正的多边主义,投入更大的南方国家市场。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