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改了谁的命?
福建省三明市在与陈旧的医疗制度弊端的战斗中,向药企和医院制度发起挑战。如今,”三明模式“被誉为全国医疗改革的典范。去年8月,当中国卫健委正式向全国推广三明模式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疗改革之路从未停步,但核心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对的声浪却越来越大。医院亏损、患者的负担却没有减轻、医保账户收紧、药企却说自己快要倒闭。医改希望的四赢的局面,目前看来是四输。所以”三明“模式会是最后的希望吗?
始于2012年的三明医改的目的是希望能能调整医院的营收结构,将其从“以药养医””以检查耗材养医“的传统模式转向“以技养医”。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价格过低,医院只能通过药品加成和高价耗材来弥补收入不足。药品贵、检查费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但这种畸形的营收模式不仅增加了患者负担,还扭曲了医院的经营逻辑。三明医改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大幅压缩药品和耗材收入占比,腾出空间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23年,三明地区药品耗材收入占比从61%降至29.8%,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18%提升至46%,基本上实现了营收结构的调整。
但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三明市的医院受到较大冲击,2023年,三明市公立医疗机构总收入同比下降了2.36%,单次门诊费均价下降了0.98%,不过门急诊人数增加了3.13%。这三个数据反应的是”三明医改“的核心:医院是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而不是”以药养医“的药房。从这一点来说,”三明医改“是成功的。
其次,从患者的角度看,三明医改的直接目标是减轻医疗负担,让看病真正“看得起”。
长期以来,由于药品和耗材价格居高不下,患者不仅为过度检查和药物支付了高额费用,也承担了医疗腐败的隐性成本。三明医改通过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品耗材价格,显著压缩药械厂商的利润空间,将让利于患者。
例如,三明地区三级、四级手术量十年内增长五倍多,表明普通疾病的病患者对本地医疗服务信任度在提高。同时,2023年,三明市的药品收入仅占医药总收入的21.76%,大幅低于全国46%的均值,单次门诊费用均价仅有209元。对于患者而言,减少普通疾病的医疗费用的效果是明显的。
三明医改直击利益链条的核心就是医保和药企。一方面,通过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例如按疾病分组付费(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强化医保的杠杆作用,避免医保资源浪费,倒逼医院提高用药效率。
另一方面,以招标降价的方式打破药品高利润与医院利益共生链条,压缩药企的利润来降低药品成本,从而为医院技术服务的费用创造涨价空间。
最近一年,国家的医药集采的确走了一条类似三明医改的路。所以,最近几年,国内药企行业的确处于谷底。毕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药企高收入高盈利的过去必然要为现状来买单。通过优胜劣汰来让整体市场更趋规范。
三明医改调整医院营收结构,重塑医疗服务价值体系。这一改革的最大价值不在于立竿见影的成效,而在于为全国医疗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毕竟,医疗需要服务的是所有公民,而非金字塔顶端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