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巨头联手进军稳定币
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高盛与瑞银等全球主要银行组成的财团,于周五正式宣布将展开合作,共同探索开发与 G7 货币挂钩的稳定币。
这一消息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稳定币表达认可之际,不仅让稳定币重新成为市场焦点,更再次点燃了关于区块链技术融入主流金融体系的讨论热潮。
从当前稳定币市场格局来看,总部位于萨尔瓦多的 Tether(USDT)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 CoinGecko 的数据,目前全球流通的稳定币总规模约为3100亿美元,其中 USDT 的流通价值就达到1790亿美元,远超其他同类产品,市场份额超过57%。
而此次国际银行财团的入局,被视为传统金融巨头对稳定币市场的一次重要布局,有望打破当前由单一产品主导的格局。
参与此次稳定币探索计划的银行阵容堪称豪华,除了美国银行、花旗、德意志银行、高盛、瑞银这五家核心机构外,还包括桑坦德银行、巴克莱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三菱日联银行、道明银行集团等跨国金融机构。
这些银行在声明中明确表示,合作的核心目标是评估 “协作性行业产品” 的可行性——既要通过该产品增强稳定币市场的竞争力,将数字资产在便捷性、高效性上的优势引入主流金融市场,同时又要严格遵守各国监管要求,确保产品合规性,避免重蹈部分加密资产因监管问题陷入困境的覆辙。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银行在稳定币领域已出现“先行者”。法国兴业银行近期通过其数字资产子公司,成为首家发行美元支持稳定币的大型银行,不过目前该稳定币的市场采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流通规模仅为3060万美元,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除了上述国际财团外,欧洲银行业也在稳定币领域积极发力——由荷兰国际集团(ING)、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等九家知名欧洲银行组成的独立集团,正推进以欧元计价的稳定币研发,未来可能形成“G7 货币稳定币”与“欧元稳定币”并行的市场格局。
在单个银行层面,花旗银行在稳定币领域的动作尤为突出。该行通过投资专注于稳定币基础设施的公司 BVNK,深度切入稳定币产业链上游。尽管花旗未披露具体投资金额,但 BVNK 联合创始人 Chris Harmse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已突破7.5亿美元。
Harmse 分析指出,当前市场对稳定币基础设施的需求正快速增长,尤其是美国《GENIUS 法案》通过后,稳定币监管框架更加清晰,这一政策利好促使美国各大银行加速在加密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性布局,不再对数字资产持观望态度。
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简·弗雷泽进一步表示,该行不仅通过投资布局稳定币基础设施,还在积极考虑直接发行自有稳定币,同时同步探索数字资产托管服务,力求在数字金融领域实现 “全链条布局”。
而花旗并非个例,摩根大通此前已推出类似稳定币的代币 JPMD,成为首家推出自有数字代币的美国大型银行,为行业树立了先例。
从技术逻辑来看,传统银行对稳定币的探索,本质上是对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区块链技术最初为支撑比特币而生,但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高效传输的特性,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业务处理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银行的探索已延伸至 “资产代币化” 领域——即创建代表传统资产(如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等)的数字代币,例如纽约梅隆银行正推进代币化存款的研究,汇丰银行则已正式推出代币化存款服务,让传统金融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更高效的流转。
这一由全球主要银行推动的稳定币联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一个由金融机构背书、与法币1:1锚定、运行在高效区块链网络上的新型数字支付和结算体系。它既是对现有私人稳定币主导格局的挑战,也是传统金融体系主动拥抱数字化变革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