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AI寻电 核能淘金:资本新宠的诞生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10-09 16:56:30

在人工智能掀起的算力狂潮中,核能正悄然重返资本舞台的聚光灯下。一些尚无收入、未获监管许可、甚至没有实体电站的公司,市值却被推高至数十亿美元。Nano Nuclear Energy估值突破23亿美元,Oklo股价在过去一年飙升超1000%,NuScale和Nano Nuclear市值均翻了两倍有余,而燃料供应商Centrus能源的股价更是上涨超过400%。这一轮上涨与其说是基于业绩,不如说是资本市场对“未来能源”的一次集体憧憬。

推高这股热潮的,是数据中心日益膨胀的电力需求。随着AI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的激增,科技巨头对稳定、大规模且零碳的电力供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渴求。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显示,到本十年末,数据中心可能消耗美国全国7%的电力,接近当前水平的两倍。在这一背景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被寄予厚望。这类新型反应堆可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理论上能缩短建设周期、降低造价,被视为解决能源困局的潜在钥匙。投资者押注,这些技术终将填补清洁能源的供给缺口。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漫长的等待。美国银行分析师指出,当前对Oklo和NuScale等公司的估值已明显“脱离现实”。从冗长的审批流程、尚未打通的供应链,到关键燃料高丰度低浓铀(HALEU)的稀缺,多重障碍可能将商业部署推迟至下一个十年。即便奥克洛已在爱达荷州为其Aurora发电站破土动工,并计划2028年前投运,仍需等待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最终批准,而HALEU的稳定供应仍是未知数。NuScale虽是目前唯一获得NRC设计认证的SMR开发商,其首个美国项目却因成本失控于2023年告终。Nano Nuclear则尚未提交任何许可证申请,也未公布具体建设计划。这三家公司均未实现盈利,距离商业化运营仍有不小距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时间。杰富瑞的分析认为,科技公司需要的是“现在”的电力,而非五年甚至十年后的承诺。新型核能无法提供即时解决方案,而一旦天然气发电的供应链瓶颈缓解,或其它可再生能源加速落地,当前的高电价窗口可能迅速关闭。这种供需之间的时间错配,构成了核能复兴叙事中的根本挑战。

尽管如此,资本市场已将这些企业视为未来能源版图的关键拼图。Centrus能源虽已盈利,但其67倍的市盈率更接近硅谷科技公司,反映出投资者对其HALEU供应能力的长期预期。该公司已被纳入美国能源部两个关键项目,旨在推动先进反应堆的燃料供应。奥克洛同样获得能源部支持,显示出政策层面的认可。

一些资深投资者对此保持审慎。有能源基金经理表示,相比尚未落地的新兴企业,他更倾向于投资已运营核电站的成熟公司,如星座能源和维斯塔。但他也承认,当AI的算力需求持续攀升,当脱碳目标日益紧迫,核能或许终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是在当下,市场的热情显然跑在了技术与监管的前面。正如美国银行的分析所警示:从理性角度看,此时入场并不明智,市场终将回归常识。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核能的复兴,仍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远征。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