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再强化?摩根大通:稳定币引爆新需求
摩根大通最新报告抛出重磅预判:随着稳定币市场的指数级扩张,到2027年,这类与美元挂钩的数字代币有望催生至少1.4万亿美元的新增美元需求,进而强化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非如部分市场观点所担忧的那样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这一结论背后,是稳定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美元代币的绝对垄断,以及监管框架完善带来的主流化浪潮。
当前稳定币市场的扩张速度已显现出惊人潜力。一周前,全球稳定币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较五年前的40亿美元增长超70倍,仅2025年一年就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市值增幅。
摩根大通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若按高端情景预测,未来几年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从当前的3040亿美元飙升至2万亿美元,增幅达1.7万亿美元。
这种增长并非空中楼阁 ——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已从最初的加密货币交易对冲工具,延伸至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甚至成为部分高通胀国家民众的“数字美元”通胀避风港,其日交易量早已超越比特币、以太币等主流加密货币。
支撑美元需求激增的核心逻辑,在于稳定币市场的“美元锚定”属性。CoinGecko 数据显示,在3040亿美元的稳定币总市值中,美元支持的代币占比超98%,达到3000多亿美元;而据币虎网站统计,流通中99%以上的稳定币均与美元1:1挂钩。
这种垄断地位难以撼动:即便欧元、卢布等法币支持的稳定币陆续出现,如 Circle 发行的 EURC 市值仅2.57亿美元,兴业-锻造公司的 EURCV 更是不足5000万美元,与泰达币(USDT)1760亿美元、美元币(USDC)740亿美元的规模相去甚远。
摩根大通在声明中明确指出:“稳定币总供应量的99%与美元挂钩,其市场增长必然转化为对美元的实质需求。”
这种需求转化的路径十分清晰。海外投资者若要使用稳定币进行交易或投资,必须先将当地货币兑换为美元或美元资产,再以此获取稳定币 —— 而稳定币发行方需持有等额流动资产作为储备,其中短期美国国债是核心配置标的。
以行业龙头泰达公司为例,2025年第二季度其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已达1270亿美元,超过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持有量,这种储备需求直接转化为对美元资产的持续买盘。
摩根大通外汇策略师测算,若稳定币市场达到2万亿美元规模,对应的美元需求将达1.4万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仍低于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的美元货币对日均8.6万亿美元交易量,但已足以对美元汇率形成显著支撑。
全球监管框架的完善正在为稳定币的爆发式增长铺路。美国《GENIUS 法案》作为联邦层面首个稳定币监管立法,明确要求稳定币必须以美元或美国短期国债等流动资产为支撑,这一规定不仅为美元稳定币提供了法律背书,更通过绑定美债储备进一步激活了美元需求。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直言,这种机制将推动私人部门增持美债,有助于降低政府借贷成本。在亚洲,香港《稳定币条例》引发企业申领发行牌照的热潮;欧盟虽推动银行发行欧元稳定币以挑战美元霸权,但受制于市场基础与监管协调,短期内难以突破美元代币的垄断。
不过,这一增长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摩根大通内部对稳定币市场规模的预测分歧显著:新兴市场股票策略团队看好2万亿美元目标,美国利率策略师则仅预估500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稳定币交易量中存在大量“水分”。
花旗银行报告指出,2024年稳定币实际交易量为18.4万亿美元,且仅1%对应实际支付,其余多为加密货币内部套利与投机交易,这意味着真实经济需求对美元的拉动可能低于理论测算。
此外,监管漏洞与系统性风险也不容忽视,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就警告,境外管理的稳定币可能引发堪比银行业的流动性危机,这或延缓市场扩张速度。
即便如此,稳定币对美元的 “强化效应” 已初露端倪。泰达公司2024年凭借美债投资实现超130亿美元净利润,利润率高达99%,这种盈利模式将吸引更多机构入局发行美元稳定币。
摩根大通分析师强调:“即便增长不及预期,稳定币相关的美元流入也将逐步累积为不可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