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特朗普的“三难困境”:制造业、移民与低物价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9-28 19:30:25

在美国经济政策的讨论中,常有一种看似合理却难以实现的期待:人们希望同时获得多个相互矛盾的好处。就像买房时,便宜、宽敞和便利往往只能三选二,经济治理同样面临类似的“不可能三角”。

如今,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正试图同时实现三大目标:重振美国制造业、大幅减少移民、维持低物价水平。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指出,这三者之间存在根本性冲突,无法兼得。

特朗普的核心经济愿景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他主张通过高关税迫使企业在美国设厂,减少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这一思路本身并非全无道理,但问题在于,制造业的复兴离不开充足的劳动力,而美国本土劳动力市场恰恰存在结构性短缺。尤其是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等高科技制造领域,许多岗位需要具备特定技术背景的高技能工人。

这些人才在美国本土供不应求,企业往往依赖 H-1B 签证引进海外专业人员。然而,特朗普政府却在收紧移民政策,甚至对 H-1B 签证申请加征10万美元费用,虽随后澄清仅适用于新申请,但已引发外资企业的普遍担忧。

更令人不安的是,政府对移民的打击行动已波及正在建设中的关键项目。例如,2024年9月,联邦执法人员突袭了佐治亚州现代汽车价值76亿美元的新工厂,拘留了475名外籍工人,导致项目投产推迟数月。

此类高调执法虽声称维护法律,却在无形中削弱了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营商环境的信心。

正如选址咨询公司创始人迪迪·考德威尔所言:“你不可能在美国本地迅速培训出能操作尖端设备的工人,必须依赖有经验的外籍技术人员。”若这些人员无法顺利入境,企业很可能选择将投资转向政策更稳定的国家。

与此同时,限制移民不仅影响高技能岗位,也冲击低技能制造业和建筑业。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约40万个职位空缺,而本土年轻人普遍不愿进入工厂一线。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持续萎缩。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乔瓦尼·佩里指出,移民长期以来填补了这些关键岗位,若强行切断这一来源,不仅难以重建制造业,反而会推高用工成本,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而关税政策本身也在推高物价。尽管特朗普声称关税保护了美国产业,但现实是,进口商品涨价后,连美国本土产品也趁机提价。2018年洗衣机关税实施后,不仅进口洗衣机涨价,国产洗衣机和未被征税的烘干机价格也同步上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玛丽·洛夫利解释,关税实质上是一道“价格墙”,但企业往往借此抬高整体售价,而非仅用于抵消成本。此外,关税还减少了商品多样性,削弱了市场竞争,进一步损害消费者利益。

哈佛大学教授戈登·汉森直言:“政府的贸易和移民政策对消费者不利。”限制劳动力供给会推高工资和生产成本,而关税则直接抬高商品价格。两者叠加,通胀压力难以避免。即便制造业产量回升,也是以牺牲家庭购买力为代价的“昂贵复兴”。

白宫辩称,二战后美国曾在低移民率下实现工业繁荣,并援引东亚经济体通过关税发展制造业的例子。但专家指出,这种类比严重脱离现实。

战后美国拥有庞大的本土劳动力增长和全球重建红利,而今日美国面临人口结构逆转;东亚国家当年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而美国已是高收入、高成本经济体,政策逻辑不可简单套用。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频繁干预企业决策、质疑美联储独立性、叫停能源项目,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移民政策研究所的朱莉娅·格拉特表示:“全球企业正在观望,美国是否仍是可靠的投资目的地?”信任一旦受损,重建制造业的承诺再宏大,也难以吸引真正落地的资本。

归根结底,经济政策必须面对现实约束。特朗普希望同时实现制造业复兴、移民限制与低物价,但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张力。

没有足够劳动力,工厂无法运转;没有开放的移民通道,高技能岗位难填补;没有稳定的供应链和低成本环境,物价必然上涨。试图强行推进其中一项,必然牺牲另外两项。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美国正面临一场艰难的权衡——而普通民众的钱包,终将成为这场“不可能三角”中最真实的试金石。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