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 vs 波场:2025年稳定币之战,谁将主导未来?
在2025年的加密市场中,稳定币已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关键桥梁,据统计,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达到历史新高约2930亿美元($293B),
以太坊和波场(Tron)作为两大主要战场,正展开激烈角逐。多年来,波场凭借低费用和高速转移主导USDT(Tether)零售流量,但今年局势逆转:以太坊在USDT供应和转移量上重新夺回领先。 截至9月底,以太坊托管约777.6亿USDT,占总供应的44.48%,略高于波场的762.3亿(43.77%)。 周转移量上,以太坊达237亿美元,波场220亿美元。
然而,这场“稳定币之战”远不止于数字对比。波场的中心化风险、零售导向,以及以太坊在机构采用和Layer 2(L2)扩展上的优势,正重塑格局。
波场的强势:低费零售王者,但隐患重重
波场自2023年起凭借TRC-20网络的低成本和高吞吐量,成为USDT转移的“皇冠”持有者。 2025年上半年,其USDT供应一度达809亿美元,超过以太坊的738亿美元。 8月,波场网络费用下调60%,进一步巩固零售和跨境汇款优势,总TVL(总价值锁定)达820亿美元,主要来自USDT结算。 X平台讨论显示,波场在9月稳定币发行中表现强劲,净发行转为正值。
然而,波场的成功主要依赖交易所和零售用户:其98%以上的稳定币供应来自USDT,且多为投机性转移(如模因币交易)。 这导致其生态高度中心化——创始人孙宇晨的影响力过大,网络依赖少数验证者,易受监管审查。 在X上,用户指出波场虽在短期流量爆发中领先,但长期稳定性不足。 面对传统金融机构的跨境支付需求,波场的“交易所导向”模式难以吸引银行,后者更青睐去中心化和合规性强的平台。
以太坊的反击:机构青睐与L2革命
以太坊的逆转并非偶然。2025年,其DeFi生态和机构采用成为关键驱动力。总稳定币供应达1660亿美元,USDT占比约87.8亿美元,USDC达480亿美元。 过去四周,以太坊录得1640亿美元净流入,创历史新高,尽管TVL下降100亿美元(反映市场波动)。 活跃地址达1420万,交易量稳健。
核心优势在于Gas费优化和L2扩展。Dencun升级后,L1平均Gas费降至历史低点(约0.08美元/笔),L2如Base和Arbitrum进一步将费用压至0.01美元以下。 这解决了以往速度瓶颈:L2 TPS(每秒交易数)已达10万,远超波场的135 TPS。 X社区强调,以太坊从2025年2月起重新主导稳定币体积。
更重要的是机构流入。BlackRock和Franklin Templeton的RWA(真实世界资产)基金已在以太坊上部署,AUM超20亿美元。 银行和TradFi玩家青睐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与合规性,用于代币化资产和支付实验。 全球支付巨头SWIFT的最新测试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2025年,SWIFT与ConsenSys的Linea(以太坊L2)合作,成功完成稳定币跨链支付试验,推动数字资产与传统讯息系统的整合。 这标志着以太坊L2将成为跨境支付的“高速公路”,预计2026年稳定币结算量达5万亿美元,挑战SWIFT传统霸权。 相比之下,波场虽在零售汇款中高效,但缺乏此类机构背书。
数据对比:以太坊的全面领先
以下表格简要对比2025年9月关键指标(数据来源:DeFiLlama及链上分析):
以太坊占稳定币总供应的70%,远超波场的第二位。 X帖子显示,用户正转向以太坊基础设施,尽管波场费用更低。
以太坊主导2025,波场守住零售 niche
2025年的稳定币之战,以太坊凭借机构轨道、L2可扩展性和SWIFT等主流整合,正从波场手中夺回主导权。 波场的低费策略虽保持零售优势,但中心化与交易所依赖限制其向更大场景(如银行支付)扩展。 展望年底,稳定币发行转为正值预示牛市复苏,以太坊的DeFi + 机构组合将捕获更多价值。 对于投资者,押注以太坊生态或更稳健——它不仅是稳定币的“家园”,更是通往Web3金融未来的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