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美股高估值下的降息:延续神话还是迎来考验?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9-19 18:20:50

当美联储在九个月的审慎观望后终于按下降息按钮,市场几乎以条件反射般的姿态向上跃升。这一幕并不陌生——过去半个世纪里,每当央行在长期暂停后重启宽松周期,股市总能从中汲取动能。自1976年以来的七次类似情形中,标普500指数在接下来一年内六次录得上涨,平均回报达15.5%,远超长期均值。即便在市场已处高位时降息,历史也显示后续一年无一例外走强。这些数据构筑了一种近乎信仰的叙事:降息即利好,宽松即上涨。但若我们穿透表象,追问这一规律背后的逻辑链条,便会发现,支撑这一叙事的并非政策本身,而是政策所映射的经济状态与市场预期的微妙平衡。

降息之所以常被视为股市的助推器,本质上是因为它通常标志着宏观经济叙事的转折——抑制通胀转向稳增长。在这一转换中,资金成本下降直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提升未来现金流折现价值,从而抬升资产估值。同时,低利率环境迫使投资者向外寻求收益,推动资金从固定收益资产流向股票等风险资产。但这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降息发生在经济仍有韧性、企业盈利尚未系统性恶化之际。若降息被市场解读为亡羊补牢,即经济已显疲态、衰退风险高企下的被动救市,则其信号意义便由顺周期支持转为逆周期对冲,股市的反应也将从乐观涌入转为谨慎观望,甚至提前定价盈利下滑。

当前的挑战正在于,这种叙事的边界变得模糊。一方面,美联储强调降息是因劳动力市场出现疲软迹象,且通胀压力可控,暗示经济仍具韧性,政策转向属主动调整。这一表述与历史上1982年、2003年等成功软着陆后的降息周期相似,理论上应提振市场信心。但另一方面,就业数据被大幅下修,劳动力因移民政策收紧而结构性承压,叠加高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经济的真实动能并不如表面那般稳固。这种数据迷雾使得市场难以清晰判断降息究竟是前瞻性引导,还是滞后性补救。一旦后续经济指标进一步走弱,降息的利好光环可能迅速褪色,转而被视作衰退临近的预警。

更深层的不确定性来自政策独立性的侵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可信度与自主性。市场愿意相信央行的决策基于客观数据而非政治压力,正是这种信任支撑了预期管理的有效性。然而,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从公开批评主席鲍威尔,到推动亲信进入决策层,再到试图罢免持异议的理事——正在动摇这一信任基础。斯蒂芬·米兰从白宫进入美联储理事会,虽未违反程序,但其背景难以让人忽视政策与政治之间的潜在勾连。历史经验表明,当央行屈从于短期政治目标,如尼克松时期为连任而推动宽松,往往以长期通胀失控收场。如今,若市场形成美联储将配合选举周期降息的预期,不仅会削弱其对抗通胀的公信力,还可能引发长期利率中枢上移,进而压制股市估值。

此外,资产价格本身的结构性变化也改变了降息的传导逻辑。当前标普500的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处于历史高位,表明市场已对未来的增长与宽松充分定价。在这一背景下,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更可能加剧熔断式上涨”——即价格脱离基本面加速上行,形成非理性繁荣。这种上涨并非基于企业盈利的实质性改善,而是流动性驱动的估值扩张,其可持续性高度依赖于政策连续性。一旦通胀反弹或政治干预导致政策信誉受损,市场可能迅速反转,从贪婪切换至恐惧。换言之,高估值环境下的降息,不再是纯粹的利好,而更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延续泡沫,也可能加速其破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企业盈利的实际表现及其对股价的影响。尽管降息能够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间接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但如果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改善,那么股价的上涨只能视为一种短期现象。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频发的大环境下,许多公司面临供应链中断、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这无疑对其利润率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有降息政策的支持,企业盈利的复苏也可能遥遥无期,进而拖累整体市场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行业对降息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金融板块往往在低利率环境中受益,因为利差收窄的压力较小,贷款需求上升;而制造业则可能因全球供应链的不稳定和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受到挤压。这种行业间的分化可能导致市场内部结构失衡,部分板块估值被过度推高,而另一些基本面稳健的行业却被冷落,形成局部泡沫与价值洼地并存的局面。

进一步分析,降息的长期影响还取决于财政政策的协同程度。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依赖于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意愿,而后者又受到收入预期和偿债能力的制约。如果财政政策未能同步发力,例如通过减税、基建投资或社会福利支出刺激总需求,仅靠降息可能难以有效激活实体经济的信贷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更多地滞留在金融市场,推高资产价格而非生产性投资,最终导致脱实向虚的局面。当前美国政府的高债务水平和政治极化态势,使得大规模财政扩张的可行性受限,这进一步放大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最终,我们不得不回到一个根本问题:市场上涨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央行的利率决策,还是经济的真实增长与企业盈利?历史数据显示降息后股市常上涨,但这一相关性背后的因果链条并非单向。更准确地说,降息周期往往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重叠,而真正推动股价长期走高的,是企业盈利的回升与生产率的提升。货币政策只是为这一过程提供适宜的金融环境。若缺乏基本面支撑,仅靠流动性驱动的上涨终将难以为继。当前,尽管衰退概率预测有所下降,但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仍存疑。在此背景下,将股市前景过度寄托于降息,无异于将建筑立于流沙之上。

因此,面对此次降息重启,乐观可以理解,但盲目追随历史规律则需警惕。市场看似迎来熟悉的剧本,但台前幕后的角色与布景已悄然改变。政治干预的阴影、高估值的脆弱性、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了一幅比过往更为复杂的图景。降息或许仍是短期的催化剂,但长期走势的决定权,仍掌握在经济自身的力量与政策独立性的坚守之中。投资者若只盯着利率曲线的下行,而忽视这些深层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在看似熟悉的路径上,遭遇意料之外的颠簸。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市场将每一次政策转向都视为逢低买入的信号,风险偏好可能被系统性抬高,导致资产错配与流动性过度集中于少数高估值板块。这种结构性失衡,往往在危机爆发前最不显眼,却在转折点上最具破坏力。真正的投资智慧,或许不在于预测下一次涨跌,而在于识别那些被繁荣掩盖的脆弱性。

阅读:5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