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成本融资与精妙对冲:阿里改写资本游戏规则
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复杂棋局中,阿里巴巴一次里程碑式的资本运作,不仅为自身扭转股价颓势、夯实发展根基,更意外推动香港监管体系对企业融资与股权操作的规则松绑。
时间回溯至2024年5月,当时美国利率维持在5.25%至5.5%的高位,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3%,全球企业融资成本高企。而阿里巴巴逆势出击,以0.5%的超低票面利率发行可转换债券,成功募集50亿美元,创下亚太地区可转换债券交易规模的历史纪录。
可转换债券的独特优势在此役尽显——既规避了传统债券高息压力,又避免了直接增发股票对股权的即时稀释,为阿里巴巴在融资与股权稳定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彼时,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的股票价格较2020年末峰值已暴跌75%,处于历史性低位。公司迅速将募集资金投入股票回购,这一 “低位抄底” 的操作,很快迎来市场红利。
随着中国股市整体回暖,叠加人工智能企业 DeepSeek 崛起带动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行业的信心回升,阿里巴巴股价从约80美元一路攀升至147美元,涨幅超80%。
这场精准的资本腾挪,不仅让公司每股收益显著提升,更赢得了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为后续监管规则调整埋下伏笔。
阿里巴巴的成功实践,让香港监管机构看到了灵活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此前,香港市场对企业同时进行债券发行与股票回购存在严格限制,且禁止使用特定衍生品对冲风险。
但一位熟悉香港金融监管思路的人士透露:“港交所从阿里巴巴的可转换债券交易中看到了创新空间,不仅认可其操作逻辑,更决定依据现有规则,通过逐案审查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豁免。”
这一转变并非空谈,港交所在2024年11月与2025年6月两次发布新闻稿,主动邀请本地上市公司申请豁免,允许其开展股票回购与期权保护等此前受限的操作。
香港证监会也明确表态,在具备合理商业理由且能保障市场诚信的前提下,愿意接纳新的交易结构,为企业资本运作松绑。
监管松绑的效应迅速显现。2025年5月,中国视频平台哔哩哔哩发行6.9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时,同步获得股票回购许可;6月,香港郑氏家族旗下的周大福珠宝,在发行88亿港元债券的同时,也获准开展股票回购。
与此同时,受美国高利率环境影响,亚洲企业对低成本融资需求激增,可转换债券成为优选。花旗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亚洲地区(除中国大陆外)可转换债券融资规模已达210亿美元,且预计2025年全年将创下历史新高,阿里巴巴的示范效应正在重塑区域资本市场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在资本运作中展现出的风险控制智慧,进一步凸显其操作的可借鉴性。
为应对股票价格触及转换价、债券持有人转股可能带来的股权稀释风险,公司从募集资金中划出6.375亿美元,采用 “封顶看涨期权” 策略——以105美元(与可转债转换价基本持平)的价格获得股票购买权,同时将期权收益上限设定为161.60美元,既锁定对冲成本,又保障操作灵活性。
这一设计使得当股价超过105美元时,公司无需新发股票,仅用期权利润即可满足转股需求,将必须新发股票的价格门槛从发行时股价溢价30%提升至100%。参与交易的银行家直言:“这是蔡崇信主导的精妙设计,充分体现了阿里巴巴对资本市场工具的娴熟运用。”
从财务回报来看,这笔交易的价值尤为显著。据《金融时报》测算,若阿里巴巴出售当前持有的回购股票,扣除顾问费、票面利息及期权成本后,净利润可达30亿美元。尽管会计规则下这笔收益不直接计入公司利润,但显著提升的每股收益,切实增厚了股东权益。
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 SC Marwar 投资组合经理西德·乔拉里亚评价:“这是一笔双赢的交易,既帮助公司稳固股价,又为股东创造了可观价值。”
不过,该交易也存在潜在风险——若2031年前股价突破161.60美元,期权对冲将失效,公司需通过新发股票满足转股需求,可能导致股权稀释,削弱交易收益。
目前,由摩根大通、花旗、摩根士丹利主导的这一系列交易,已帮助阿里巴巴向2027年350亿美元股票回购目标迈出关键一步。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实践推动香港监管规则从 “严格限制” 向 “灵活适配” 转变,为更多企业在高利率环境下开展高效资本运作提供了路径参考。
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这种 “企业创新—监管适配—行业受益” 的良性互动,或将成为未来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