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北约正陷入全面战争的危险中?
清晨六点半的波兰边境的一个小村庄,房主 Tomasz Wesolowski 正坐在客厅收看新闻,内容是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凌空的新闻。
但短短几分钟后,俄罗斯的一架无人机直接撞穿了他家屋顶。幸运的是,无人伤亡。这段在 Youtube 上的采访正在将北约与俄罗斯,甚至全球推向一个复杂而极度危险的处境。
根据波兰方面的说法,昨晚共有19架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轨迹几乎都是直接从白俄罗斯方向飞来。莫斯科则声称,它们的目标并非波兰境内。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更像是对西乌克兰的迂回搜索,或者是一次赤裸裸的挑衅。
波兰总理更直言,这是一场“故意的俄方挑衅,目的在于试探北约的反应”。他警告称,虽然波兰尚未站在战争的边缘,但这无疑是自二战以来最接近的一次。他强调:“这不是我们的战争,也不仅仅是乌克兰人的战争,而是俄罗斯对整个自由世界的对抗。”
随后,在波兰要求启动北约第四条安全保证并要求成员国磋商的同时,乌克兰正承受着另一轮密集打击。泽连斯基再次呼吁北约如果想要欧洲领空的安全,就应军事介入,以协助拦截乌克兰上空的俄制无人机与导弹。
然而,北约迄今并未显示出愿意跨过这条红线。秘书长虽然谴责普京“正在对无辜平民和基础设施发动战争”,并重申“北约将保卫每一寸盟国领土”,但这种表态距离实质性军事行动仍有距离。
与此同时,英、法、德、意、波兰五国防长在伦敦会晤,讨论如何强化北约东翼。英国方面甚至提出调动空军力量,补强波兰防空。但事实上,整个欧洲的先进防空系统本就稀缺,欧洲各国也不愿贸然被卷入冲突。这样的谨慎,被不少观察者解读为“以团结的名义延缓实质决策”。
所以,这次入侵事件最核心的问题是:如果北约给与军事回应,那我们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还剩多少时间?当然,严格的说,普京不会真的去跨越那条线,但他似乎掌握着事件的节奏。
而北约可能只能被动应对,尽管北约已经多次表达“任何进入北约领空的目标都将被立即击落”,但如果没有真的实际的军事行动,有可能会让无人机事件逐渐“常态化”,而这可能是非常危险的。
俄乌开战三年以来,俄方弹药进入北约领空已经超过十次,而每次北约都停留在声明和措辞上。尽管事后证明俄罗斯的入境行为是“操作失误”,但也间接证明,如果俄罗斯十五架无人机可以穿透波兰防线,仅有四架被拦截,那北约又怎么去保障立陶宛、罗马尼亚这样的东翼国家?
在北约的谨慎和军事冲突的不确定中,特朗普却只在社交平台上说了一句:Here we go。这句模棱两可的短语令人费解,怎么解读似乎都可以:比如是对北约采取军事回应的暗示,也可能是对追加制裁的预告,甚至把它理解为一种敷衍了解的回应也为不可。
这种模糊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国内政治与欧洲安全之间的错位。欧洲各国虽强调要加大国防开支,以弥补美国可能撤出的力量。但当无人机已经坠落在波兰民宅屋顶时,问题已不再是十年后的预算承诺,而是当下需要让普京清楚“战争的代价”,更需要让北约认识到“乌克兰问题才是化解当前危机的关键”。特朗普本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得更多。
因此,离北约与俄罗斯的全面战争究竟还有多远?答案取决于两点:无人机越过领空是否还有下一次,以及北约是否放弃谨慎态度并强硬回击。
这可能和乌克兰战场一样,是一场在试探、耐心、克制方面的心理消耗战,而这种消耗战并非是抽象的战略游戏,而有可能转化为每个普通人的生死考验。
特朗普的“here we go”,无论是真心表态还是政治姿态,它都揭示了一个危险现实:西方对俄政策缺乏一致性,战略信号不明。而普京只是善于捕捉这种摇摆,并将之转化为行动。所以,对比普京,特朗普才是欧洲最不该习惯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