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6万亿港元暗流 谁在买香港?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9-11 17:48:35

恒生指数年内跃升28%,成为全球表现最亮眼的基准股指之一;前八个月IPO融资额重登全球榜首——这些数据勾勒出香港金融市场久违的强势反弹。然而,比指数更值得深究的,是另一组隐于幕后的数字:2024年,非上市投资产品销售额飙升至6.07万亿港元,同比增长40%,创下历史新高。1.2亿人次参与交易,较上年增长28%;证监会认可的零售基金销售额暴涨96%至1.4万亿港元,“非认可”专业产品亦增长50%。这不仅是市场情绪回暖的结果,更是一场结构性转变的开端:资本正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配置,从公开市场溢出至复杂产品,从本地散户扩展至全球机构。

表面看,这轮繁荣由股市反弹驱动。恒指的强劲走势激活了财富效应,刺激投资者寻求更多元的资产配置工具。共同基金、单位信托、债务证券、结构性产品、股权挂钩衍生品——几乎所有非上市产品类别均录得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科技、汽车与互联网板块成为股权类产品的主要挂钩标的,反映出资金对新经济赛道的持续追逐。线上交易占比升至17%,基金类产品占线上销售七成以上,显示数字化渠道已成为主流分销基础设施。金融机构顺势扩张,汇丰、渣打、花旗、瑞银、星展等国际银行纷纷加码财富管理团队,全港持牌销售人数突破1.9万,创历史新高。近半数机构报告销售额翻倍,一线动能之强,远超周期反弹的常规幅度。

但若仅将此归因于市场周期,则可能错判本质。真正推动量变向质变跃迁的,是资本性质的悄然转换。监管联合调查显示,投资者行为已从被动跟风转向主动筛选,积极寻找契合风险偏好与长期目标的产品。这种理性回归的背后,是资金来源的国际化与专业化升级。一个关键信号来自“耐心资本”的低调集结。今年5月,由香港投资公司(HKIC)主办的国际论坛吸引了管理资产逾20万亿美元的全球机构参与,包括多家欧美头部基金。部分代表虽未公开露面,但其到场本身即具象征意义:在地缘政治敏感期,他们选择以“非曝光”方式评估布局机会。这种“静默进场”模式,正成为跨境资本的新策略——避免高调引发关注,却通过本地化平台实质性介入。

HKIC作为政府主导的主权基金,正是这一策略的核心枢纽。其620亿港元规模虽不及国际巨头,但定位精准:专注硬科技、生物科技与绿色技术,迄今已投资130个项目。其运作逻辑并非简单财务投资,而是通过资本引导,构建“制度缓冲层”。例如,在对人工智能制药企业英矽智能的投资中,明确要求其在香港扩大研发团队、与本地高校合作、注册知识产权,并联合设立孵化计划。此举不仅增强项目本地根植性,也提升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合规透明度,降低地缘摩擦风险。对于国际资本而言,这种“背书+嵌入”模式,提供了一条既能分享中国创新红利、又可规避直接暴露风险的中间路径。

更深层次看,香港的吸引力已从单纯的“低税自由港”进化为“制度接口”。它既保留普通法体系、资金自由流动、信息开放等国际规则适配优势,又能通过政策工具(如HKIC)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方向。生物科技被视为典型领域——兼具高成长性与公共价值,且与中央政策高度协同。此类投资不再仅追求财务回报,更承载技术自主、医疗升级等战略外溢效应。全球长期资本正意识到,错过经由香港进入中国前沿科技领域的窗口,可能意味着在下一代产业革命中掉队。

因此,非上市产品销售的爆发,实则是资本通道功能强化的表征。当直接股权投资或公开市场交易面临不确定性时,结构化产品、专业级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间接工具”便成为理想替代。它们既能满足合规要求,又可实现风险分层与收益定制。数据显示,专业投资者产品增速虽略低于零售端,但基数庞大且稳定性更高,预示机构资金正在系统性入场。这种“间接化”趋势,也反映出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风险认知的重构——不再追求单一市场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多层次工具分散暴露,提升配置的灵活性与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这一趋势或持续深化。立法会议员及行业观察者普遍预期,2025年投资产品销售仍将保持增长。IPO市场的活跃为二级市场注入活力,而一级市场的创新项目则通过基金渠道吸引长线资金。香港的角色,正从“融资中心”转向“资产管理+创新转化”双核驱动。资本的“低调涌入”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对复杂环境下最优路径的理性选择。其本质,是对一个兼具开放性与韧性的金融节点的重新定价。在这个意义上,香港的复苏,不仅是市场的回暖,更是全球资本对中国叙事重构过程中,一次关键的制度信任投票。当直接通道受阻时,迂回路径的价值反而凸显。香港正在证明,真正的金融中心,不在于流量的瞬时爆发,而在于危机中仍能提供可信赖、可操作、可持续的资本解决方案。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