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一美元 两种命运:全球稳定币的割裂现实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9-11 17:46:25

稳定币正以不同方式重塑全球金融版图:在发达国家成为合规生息工具,在新兴市场则充当抗通胀与低成本汇款的生命线。同一枚数字美元,却在南北世界演绎出截然不同的现实。

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值逼近2800亿美元,市场普遍预期其将在三年内突破两万亿美元。这一迅猛增长背后,是技术演进与制度设计的深度碰撞。在美国,《GENIUS法案》于当年7月落地,首次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起联邦层面的监管框架。根据该法案,所有美元稳定币必须由短期国库券或现金存款全额支持,储备资产需定期披露,赎回机制亦被明确规范。这一体系极大提升了稳定币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也为机构大规模采用铺平了道路。

BitPay在回应中指出,如今USDT和USDC已不再局限于加密交易,而是逐步渗透进供应商结算、账单支付等日常场景,成为“数字货币的下一个进化阶段”。Yellow Card方面也认为,美国的监管标准为全球非美市场注入了信心,尤其在资产托管和信息披露方面设定了可参照的基准。然而,这套看似严密的体系却隐藏着利益分配的深层矛盾——法案明确禁止发行方将国库券投资所得利息返还给普通持有者。这意味着,数百万零售用户虽能享受更快的支付体验,却无法分享由其资金创造的收益。利息收益主要流向发行机构与合作银行,而后者正是推动这一限制的关键力量。传统银行担忧若稳定币向用户分红,将引发存款大规模外流,冲击现有金融结构。

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模式中,稳定币更多演变为一种受监管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于机构间的清算与DeFi生态,而非大众理财工具。有观点认为,这种设计实质上构成了一场“逐底竞争”,用户贡献了资金规模,却未能获得相应回报。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无收益”设计,反而巩固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控制权。

而在新兴市场,稳定币的角色则更为原始而迫切。在这里,它不是金融升级的选项,而是应对货币贬值与高成本汇款的生命线。HashKey集团全球扩张主管本·埃尔巴兹指出,在通胀高企的经济体中,人们最关心的并非收益,而是能否以低成本持有稳定的美元价值。在南非,一笔传统汇款手续费可能超过12%,而通过稳定币实现的转账几乎即时完成且费用极低,这种效率差异直接推动了采用浪潮。

企业层面的应用同样显著。稳定币被用于跨境支付、流动性管理与外汇对冲,部分员工甚至主动要求以USDT形式领取工资——这一现象本身便是市场选择的有力证明。尽管目前这些市场中的用户尚难获得类似发达国家机构级的生息产品,但趋势已在悄然变化。一些企业团队开始咨询由国库券支持的收益增强型工具,显示出对更高阶金融功能的需求萌芽。

从数据上看,这种全球分化同样清晰。Fundstrat数据显示,全球约80%的稳定币交易量发生在发达国家以外,亚洲通道尤为活跃。BitPay报告称,2025年稳定币支付已占其总交易额的40%,较前一年显著上升,平均单笔金额达3000美元,主要集中在奢侈品、房地产与B2B领域。值得注意的是,USDT已超越USDC,成为该平台最受欢迎的稳定币,占比达61%。网络层面,以太坊及其Layer2方案仍是主流,但波场、Solana等低费用链的交易量正快速攀升。

繁荣之下风险并未消失。来自非监管发行方的交易对手风险、储备不透明、平台遭黑客攻击或诈骗等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法治薄弱地区更为突出。部分国家如南非与卢旺达已启动区域性试点以缓解监管不确定性。而在亚洲,私人稳定币还面临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竞争。有分析认为,尽管CBDC具备低成本优势,但其可编程性、监控功能甚至余额过期机制可能削弱公众信任,反使去中心化稳定币更具吸引力。

当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的稳定币路径看似迥异,实则正在相互渗透。前者强调合规与收益分配,后者聚焦稳定性与可及性。但随着企业需求升级,新兴市场对生息产品的兴趣正在上升。未来,稳定币发行方必须设计出灵活的产品策略,以同时满足抗通胀与财富增值的双重诉求。同一枚数字美元,在不同世界承担着不同使命,但它所指向的,或许是同一个金融未来——一个更高效、更开放,但也更复杂的世界。这种分化不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是全球金融权力结构的映射:一边是规则主导下的资本深化,另一边是生存驱动下的金融自救,而两者的交汇,或将重塑货币的本质边界。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