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挑战OpenAI:年化收入九千万美元的AI新星
当全球科技巨头仍在探索AI代理技术的商业化路径时,出身中国却主动规避中国市场的Manus,已然跑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在8月20日新加坡的一场行业活动上,联合创始人裴启(Peak Ji)首次披露,公司年化收入运行率已达到9000万美元——这个由运营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确认的数字,是基于过去30天订阅收入乘以12的财务测算,折射出这家初创企业令人瞩目的变现效率。
尽管用户总数未公开,但付费墙策略显然成效显著。其三层级订阅体系——从每月19美元的基础功能,到199美元的高阶服务,形成了精细化的商业梯度。这种“限免促转化”的模式,不仅有效推动用户向付费迁移,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定价范本。相比许多仍依赖融资输血、商业模式模糊的AI企业,Manus凭借清晰的订阅制早早实现自我造血。
9000万美元的收入大盘中,绝大部分由核心产品Manus贡献,旗下另一款产品Monica占比有限。自今年3月发布AI代理服务以来,这款能帮用户筛选简历、规划行程、分析股票行情的人工智能系统,凭借“用自然语言指令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在国际市场迅速获得认可。它展现出的是AI智能体从“对话”走向“执行”的关键跨越。
市场的反应迅疾而激烈。字节跳动、百度等中美科技企业纷纷在短期内紧急推出同类竞品,但Manus以持续迭代响应竞争。今年四月,该公司获得硅谷知名投资者押注,完成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在短时间内飙升至近5亿美元,达此前五倍。资本的热烈追捧,既是对其技术能力的认可,也包含对AI代理赛道爆发潜力的集体预期。
快速产品化和商业化背后,是Manus独特的全球战略与组织调整。尽管团队具有深厚的中国技术背景,其产品却主动避开中国大陆市场,专注全球用户——这种定位既出于对数据政策和市场环境的考虑,也规避了与国内巨头的直接消耗战。从七月起,Manus进一步强化其全球化运营,在新加坡扩招20余人,同时收缩北京和武汉的团队规模,展现出资源配置的敏捷性与战略意图的聚焦。
技术层面,Manus并未放缓进攻节奏。新推出的多智能体协同研究系统,通过调度大量AI代理并行工作,实现深层次信息整合与逻辑推理,进一步垒高技术壁垒。这不仅强化了复杂任务的解决能力,也在逐步逼近“通用人工智能体”的长期想象。
Manus的崛起重新校准了行业对AI代理商业化进程的预期。它证明,在大模型基础能力之上,面向垂直场景的行动型AI正在释放可观的商业价值。其9000万美元的年化收入像一道分水岭,标志着AI代理赛道已从技术概念验证、融资规模竞赛,迈入实实在在的收入较量阶段。在全球科技企业纷纷押注AIagent技术的2025年,Manus提供的不只是一种产品思路,更是一个关乎节奏、定位与商业模式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