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物流”双引擎:重庆锻造亚欧陆路贸易新规则
钢铁轨道正重新定义中国西部城市重庆的经济版图。在团结村这个占地8.2万平方米的超级货场,橙色门吊将本土制造的电动汽车精准装载,发往欧洲;另一侧,来自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则通过蓝色门吊快速卸货。过去十年,两条跨境铁路——西向中欧班列通达德国,南向陆海新通道连接新加坡——不仅让这座以工业著称的内陆城市跃升为国际贸易节点,更成为观察中国在外部变局中重塑贸易路径的关键样本。
效率是这条新通道的核心竞争力。“经重庆铁路将东盟货物运往欧洲,比传统海运快10到20天,”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懿臻强调。去年10月启动的“东盟快线”印证了这一点:越南河内至重庆段仅需5天,经短暂编组后,全程约三周可达波兰马拉舍维奇。这种“一单到底”的直达模式,为客户提供了海运之外的高效选项。截至今年4月,这条新通道的货运总值已达16.5亿元(约2.296亿美元)。
铁路的延伸深刻重构了区域产业生态。“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原始条件并不优越,”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意武坦言其地理局限,“但中欧班列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全球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产自重庆。在长安汽车的阿维塔智能工厂,流水线以每小时50台的速度生产电动车,其中大量右舵车型直供泰国等市场。工程师唐俊泽指着刚下线的车辆表示,它们将直接驶向团结村货场。“重庆每出口四辆车,就有一辆经此发往海外,”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建设有限公司副总裁韩超补充道。
重庆的制造基底正与其物流枢纽功能形成深度协同。韩超描绘了一种“闭环商业模式”:“设想东盟企业进口德国二手数控机床,可在重庆保税区升级翻新后再运往东南亚。”这为东盟客户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也助力欧盟产品开拓市场。“关键在于利用通道优势,通过技术升级和要素成本优化实现价值增值。”这种模式,成为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深化与欧盟及东盟等关键市场联系的战略支点。近期投入运营的中远控股秘鲁钱凯港(23天直达中国)及中国-东盟-海合会推进的“无缝互联互通”倡议,均是其战略协同的体现。
然而,这条陆路通道的运营始终伴随地缘风险的阴影。中欧班列主线路经俄罗斯,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后,担忧制裁的欧洲客户一度回流海运。2023年底红海危机虽使铁路运输重获部分青睐,但去年底俄罗斯当局对过境军民两用物资(如机电产品)的突击扣押,再次造成严重干扰。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4月中欧班列西向货运量同比下滑22.1%。“近期货量有所恢复,但战争与制裁的持续影响不容忽视,”重庆站员工胡婷道出实情。
为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中国正加速开发绕行俄罗斯的替代路线——“中间走廊”(里海海铁联运)。6月的中国-中亚峰会上,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提议共建里海库里克港货运码头。但该路线面临里海强风、多国转运衔接及通关效率等现实瓶颈,推高综合成本与时间。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商业可持续性。随着政府补贴缩减甚至取消,盈利成为洲际班列运营商的核心考题。“成本大头在于沿线国家的运营效率,”韩超指出,“能否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外环节能否维持价格竞争力。”
尽管如此,韩超对“中间走廊”成为中欧贸易的有效补充路径持审慎乐观:“任何新通道都需时间成长,正如旧北部走廊历经十余年才形成规模。”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重庆依托其“制造+物流”双引擎,正试图锻造一条更具效率与韧性的亚欧陆路贸易新通道,为不确定时代的区域经济合作探索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