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统计局长被解雇,美国非农数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8-05 19:24:35

上周五,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解雇了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Erika McEntarfer。劳工统计局是全美最重要的经济数据机构,负责发布就业、通胀等核心指标,被称为“经济的温度计”。这次人事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该机构近年来面临困境的集中体现。

特朗普指责劳工统计局故意调整数据来打压政府政绩,但并未提供任何证据。他愤怒的导火索,是最近劳工统计局对5月和6月就业数据的常规修订——数据显示,这两个月新增就业人数比原先公布的少了25.8万个。其中大部分修订来自教育行业,主要是一些学校迟迟未回复调查。

然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种数据修订是常规操作、透明公开,恰恰说明劳工统计局坚持用真实数据说话。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修订本身,而是劳工统计局背后越来越严重的预算紧张、人员短缺与调查响应率下降,导致数据质量和速度难以两全。

那么数据为何修来修去?其实真相很简单。劳工统计局每月通过电话或在线方式,调查大约12万个企业的用工情况。这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月度经济调查之一。由于不少企业未能及时回应,劳工统计局通常会先发布一个初步估算,然后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进行两次修订。

如今,约30%-40%的企业未能按时回复,远高于十年前的不到20%。这意味着初步数据的参考样本越来越小,后期修订的空间也就变大了。

例如,近期引发争议的数据修订中,很多学校就是在初稿发布后才提交回应,才造成大幅调整。就像经济学家Jonathan Pingle所说,企业晚报数据的比例越高,后续的修订幅度就越大。

另外,劳工统计局不仅要算就业,还要统计通胀。而人员不足、资金短缺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物价调查。由于联邦政府冻结招聘,劳工统计局无法补充退休或离职员工。结果,一些城市(如内布拉斯加州林肯、犹他州普罗沃和纽约州布法罗)已无法开展物价调查,全国范围内大约有15%的价格数据采不到。

在通胀如此敏感的时刻,这种采样缺失意味着政府可能无法准确判断物价真实水平。通胀数据本身就高度依赖基层调查人员挨家挨户比价,如今这些人手却越来越少。

劳工统计局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今年的封口费事件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劳工统计局获得的国会预算扣除通胀后已经缩水22%。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资源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开发线上问卷系统、优化数据采集工具等。

而在家庭调查方面(用来统计失业率的关键调查),劳工统计局目前的电话调查响应率已从十年前的接近90%,跌至不足70%。缺乏数字化手段的支撑,意味着调查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如今快节奏的社会,导致数据基础越来越不稳定。

前经济顾问David Wilcox形容劳工统计局的任务像是“给一个全速奔跑的人量身做西装”,可想而知挑战之大。

特朗普对劳工统计局的攻击,在选战和民粹氛围下不难理解。但经济学界普遍担忧,这种政治干预将破坏公众对官方数据的信任。如果连就业和通胀这样的基础指标都被政治化,那么市场、企业和普通人将如何作出合理决策?

劳工统计局并不完美,但它的修订机制、透明流程和独立性,正是支撑经济治理的根基。真正的问题是,当预算削减、系统老化、人员流失变成常态,我们还能指望它为国家描绘出清晰的经济图景吗?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