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企业提前盈利 全球竞赛转入商用赛道
全球AI竞赛的画风正在中国发生关键转变。就在欧美同行深陷亏损泥潭时,腾讯云副总裁吴永健展示了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丰田在华合资公司采用腾讯AI客服后,机器解决问题比例半年翻倍至80%,部署周期更从三个月压缩至两周。"人工客服调用率下降是最真实的指标",他身后落地窗外闪耀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巨屏。
这种商业化进程从就业市场可见一斑。黑湖科技CEO周宇航发现,原本稀缺的AI模型工程师竟主动投来简历。这家服务小型工厂的SaaS企业,正经历制造业客户争相用AI优化生产的爆发期。"错过直播电商风口的中小企业主,普遍存在技术焦虑症",他观察到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正驱动传统产业拥抱AI。
技术下沉撬动着基础数据产业。海天瑞声2025上半年营收预增61%达1.49亿元,其董秘张喆透露客户涵盖字节、腾讯及微软等中美科技巨头。深度求索、Z.ai的开源大模型竞相降价,而数据标注作为AI"炼金术"的关键环节,在海天瑞声这类企业已形成自动化+专家审核的成熟体系。行业共识正在形成——当技术突破越过临界点,场景落地能力将决定商业话语权。
盈利模式探索延伸至海外。腾讯在日本推出虚拟数字人直播服务,在东南亚布局金融KYC认证赛道;海天瑞声在新加坡设点谋求全球化。与此呼应的是,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宣布筹建全球AI合作组织。从李强总理"推动AI+制造、医疗"的宣言,到企业出海实践,中国正试图将本土验证的商业模式转化为全球竞争力。
当AI从炫技走向实用,商业场景的深耕能力正替代技术参数,成为产业竞争新标尺。中国企业率先嗅到风向转变——在腾讯混元大模型迭代发布的同时,其AI客服已帮车企拦截八成咨询;黑湖科技的工厂管理系统让产能利用率数字化。这份对产业痛点的敏锐把握,恰是中国AI提前进入商业回报期的底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