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资讯

斯德哥尔摩会谈后 “中美友谊”正在重启?

栏目:行业资讯 作者:ouyi 时间:2025-07-30 21:15:13

斯德哥尔摩会议虽未能就中美两国的关税暂停计划达成最终协议,但双方在会后释放出了罕见的积极信号,引发外界对中美关系是否正从对抗逐步走向缓和的猜测。

美国媒体甚至把贝森特与何立峰之间的互动解读为一次增进互信的“试水”,包括特朗普29日发文表示收到了中方活动的邀请并考虑参加。从双方的态度和对外传递的信息来看,中美间似乎正试图寻找某种“新平衡”。

对于特朗普而言,缓和中美关系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出于明确的战略与选举考量。与其他美国政府和党派官员不同,特朗普并不将中国视为天然敌人。

由于他对“强者”的喜爱,在竞选时就多次公开表示对中国和中国领导人的喜爱与尊敬,甚至直言“我希望中国繁荣”。

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大都是一些竞选口号,但却表现出他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并不完全受到意识形态驱动,更倾向于从实际利益出发,将中国视为一个可以谈判、交易、达成协议的对象,而非单纯的对手或敌人。

事实上,中美之间的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真正的脱钩将耗时十年以上,代价高昂。因此,特朗普团队已与主流商界达成某种默契:在军事敏感领域之外,维持并修复中美贸易关系符合双方利益。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渴望在外交上留下“和平缔造者”的历史定位。在乌克兰和加沙都难见成效的当下,“太平洋和平”或许是他最具现实可能性的外交遗产。

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特朗普的立场也异于历届总统。他曾在白宫办公室中拿起记号笔比划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体量差距,称“台湾对我们什么都没提供”,并阻止其原定八月在纽约的过境计划。

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向北京释放了友好信号。对北京而言,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的核心,若能借由中美峰会达成“美国不支持中国台湾独立、不为挑衅开战”的共识,无疑是再一次的外交胜利。

不过理想归理想,现实仍然复杂。在斯德哥尔摩的会谈中,尽管美中双方均称会谈“富有建设性”,但就延长8月12日关税暂停一事,并未形成协议。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明确表示,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特朗普手中。

而中方官员则较为乐观,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称“双方将继续推进既定延长期限”,一度引发外界解读为协议已成,尽管贝森特否认“并没有达成协议”。

不过会谈仍存在不少摩擦点。稀土出口就是其中之一。贝森特却一改往日强硬的态度,表示“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限制并不只是针对美国,是全球性问题,我们正不断敦促他们解决”。

此外,中国宣布将新增两种制造芬太尼前体化学品为受控物质,回应了美方对毒品问题的长期关切。美国方面则在七月初解除了对英伟达 AI 芯片的出口禁令,而北京也暂停了对美国企业杜邦的反垄断调查。这些互换式让步虽然零散,但或可为更大规模的协议打下基础。

总体来看,斯德哥尔摩会谈虽无“突破”,但提供了突破的可能性。特朗普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如能在11月前顺利会晤,或将宣布一项“伟大的再平衡”计划:包括在贸易、能源、制造业、毒品管控与技术流通等方面的相互承诺,并私下探讨中国台湾问题的底线共识。

这种发展并非基于所谓“机密情报”,而是对两位领导人利益盘算的理性推演。倘若这种趋势得以延续,世界或将在意想不到的节点,迎来一场超越预期的中美关系“逆转”。

阅读:3次

分类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