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还是互补?海南崛起下的香港命题
7月23日,中央国新办正式官宣,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将于12月18日启动,标志着这一国家级核心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海南的“封关”并非自我封闭,而是意味着海南将建立独立的海关执行与监管体系,与中国内地实施“境内关外”管理模式,而这种“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模式其核心就是希望能彻底执行其大规模的零关税政策。
如果海南的这种“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的特殊税收体系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它将成为全球最大区域规模的自由贸易港。
税收方面,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降至15%,远低于中国大陆普遍的25%企业税和高达45%的高收入个税,这种破格优惠已吸引176个国家和地区的8098家外资企业进驻海南,总投资额达到97.8亿美元。对比2020年前1320家外企,五年间已经翻了7倍。
光亮的数字背后,让外界重新思考另一个敏感问题:在中央全力打造“海南模式”的背后,香港是否正在失去其长期以来的特殊地位和优势?
香港,长期以来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在离岸金融、贸易中转、税制吸引力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据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数据,香港贡献了中国约三分之二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和对外投资流出。
但随着中央政府通过国安法重塑香港政治环境,并加强督导与监管,不少观察者认为香港的“金融自由”的象征意义正在流失。
与之相比,海南被赋予的战略任务更具实验性质和替代可能性:不仅在政策层面对标香港,更在实质操作中试图撬动高端消费与区域枢纽功能。海南官员公开表示,推动的是一个面向全球竞争的制度平台,强调制度型开放而不仅是贸易便利化。
这种政策安排是否意味着中央在为香港寻找“备胎”?官方表态通常避而不谈此问题,强调海南与香港是“互补”而非“替代”。
然而,市场已开始用脚投票。在新冠疫情期间,海南的免税销售额在2020年同比增长104%,2021年增长80%(当时还是处于新冠疫情期间),一度吸引众多奢侈品牌如 Tiffany、Prada、Coach、Gucci 等进驻海口、三亚。
根据《The Moodie Davitt Report》预测,海南或将在数年内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市场。海南还积极布局与 RCEP 成员国的合作,对越南出口额在2022年增长171.1%,今年一季度的进出口额占东盟总量的26.5%。对东南亚开放免签,并与柬埔寨合作新建机场、开通航线。这些都表明,海南已在实际意义上承担起部分原本由香港发挥的区域枢纽角色。
当然,这并不是说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建设与落地会一帆风顺。首先是制度供给与监管逻辑之间的张力。尽管海南税制设计极具吸引力,但中央对资金流动、商品监管仍持审慎态度。
例如,海南岛内购买的游艇、豪车等高值商品必须用于旅游服务,不可带入内地,政策适用范围非常有限。而对免税的系能源汽车的限制就更多了。
此外,境内资金仍难以自由汇出,离岸金融尚处探索阶段,这使得所谓的“自由港”并未像香港那样具备资本流通的自由度。
其次是本地配套资源的短板。海南在人才、教育、医疗、品牌集聚方面与香港存在显著差距。高端消费氛围不足、代购现象猖獗、缺乏高素质服务人员,这也是很多高净值消费者“打卡一次就不再回头”的原因之一。很多网友们在社交平台坦言,海南“不是为了购物的乐趣而去,而是为了套利”,“人挤人没什么体验可言”。
同时,在中国经济总体下行压力下,其他省市可能对海南“超国民待遇”产生不满,引发政策平衡的再讨论。当前已有深圳、广州等地对人才个税实施15%的补贴政策,若海南的税制特权持续扩大,是否会导致区域间税收洼地的“竞次效应”,尚未可知。
更深层的问题还在于自由贸易港的制度能否可持续推进。海南的“简税制”设计旨在以单一零售环节销售税替代增值税、消费税、城市建设税等复杂税负,但实施路径还需细化。如如何认定企业的“新增增值”才能免税?个人所得税中“高端与急需人才”的精准定义?海南是否具备有效监管避税行为的能力?
海南自贸港的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它是对传统经济特区模式的一次探索性升级。其在税制、监管、产业政策上的试验,是对香港构成部分功能替代。
但在制度约束尚存、配套能力不足、政策协调复杂的现实下,要真正实现“比香港更自由”,海南还需经历长期且审慎的制度磨合。而这一切的成败,最终不只取决于政策优惠的多少,而取决于政策层面是否愿意在这个海岛上,允许市场、资本与制度逻辑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