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亿地下换汇惊动监管 上海却还要给稳定币开绿灯?
一场波及全球的数字金融变革正在进行,而一种“受控的创新”却为这场变革注入了更多的不确定。
就在北京释出对加密货币“高压遏制”的明确信号之际,上海却呈现出另一种微妙而复杂的风向。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首次提出将支持合规化的稳定币试点交易,同时,也强调一项关键前提:既所有稳定币交易必须通过“由国企主导的清算平台”完成。
国内媒体普遍解读为是继续延续“稳中求进”的监管思路,是一种“受控的创新”,并认为中国正在尝试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金融路线——既借助稳定币既要实现跨境金融的灵活连接,又要牢牢把控系统性风险的闸门。
这一设想并非凭空而来。2024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与沙特中央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研究如何利用稳定币推动跨境结算体系现代化。
就在同一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启动了一项对“锚定人民币”的合规稳定币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观察者将此视为中国对美元主导的 SWIFT 体系的一种战略性回击。
然而,该话题真正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的主因除了特朗普签署的稳定币“天才法案”之外,就是6月在上海爆出的65亿元人民币地下兑换案。这起案件中,犯罪团伙通过USDT稳定币,在境内以人民币收款,再由境外将等值外币汇入收款人子女的海外账户,完成跨境资金“隐形漂移”。
而该“换汇”公司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作为报酬,以“代收代付”名义,通过跨境“对敲”的方式,逃避监管,让两笔资金在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内完成单向循环。
而这个仅两人的公司在境内拥有17家空壳公司,涉案账户每日流水动辄上千万元。这起案件的高调公开,表明监管层对稳定币在非法外汇中的角色已高度警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仍然表达了对稳定的政策性试探的意图,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一方面,稳定币确实具备现实功能。它比传统外汇更灵活、更快、更低成本,为企业与个人提供了“非正式但高效”的跨境支付渠道。
另一方面,稳定币的底层技术逻辑却天然倾向“去中心化”,强调交易匿名性、资产不可篡改和去信任化,这与中国金融治理体系高度重视可追溯、可监管、可冻结的特性构成深层冲突。
于是,上海的“稳定币平台化试验”成为一个政策特例。目的是通过建立由国资主导的清算平台,让稳定币的交易流通可以被“托管”在一个受控的空间里:交易数据实时上链、资金流向可追踪、地址身份需实名——这实际上是对“去中心化”概念的一次颠覆性改写。
表面上是引入了正在高速发展的的金融工具,实质上则是把“可编程货币”的自由度装进了一个国有封闭盒子里。它更像是一种监管妥协,也是一种技术上的再主权化。
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地方愿意将“稳定币”纳入合规金融的规划蓝图,而不是继续一刀切地禁止。上海此番表态后,已有数家科技金融公司被邀请参与“清算链”方案的技术草图,包括数字身份认证、链上审计、以及“央行窗口对接”等模块。
而这种制度化的稳定币清算机制,可能为其合法化提供通道,但同时也意味着其“自由度”必须交出给国家的“可信中介”。
问题在于,这种“可控的稳定币”仍面临根本悖论:它是否还是“稳定币”?如果USDT或拟发行的人民币锚定稳定币必须通过国有平台清算、必须完成链上实名认证、必须接受外管局窗口监测,那它与传统银行间结售汇系统还有多大区别?更进一步,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市场信任,成为跨境金融的“替代网络”?
在全球对稳定币监管处于探索的阶段,上海对稳定币的讨论给让我们思考:中国是否可能通过一种“托管式的去中心化”实现对稳定币的双重控制?换句话说,能否在不放弃主权监管的前提下,打造一个“合规即自由”的稳定币场域?
答案仍悬而未决。但可以确定的是,上海正被置于这场金融技术与国家控制力的张力中心,它将成为稳定币制度在中国落地与转型的试验场,而这种转型,正改变着稳定币的定义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