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激增,油价为何反常紧绷?
国际能源署(IEA)七月报告揭示了一个市场悖论:全球石油供应增速三倍于需求,市场却陷入反常紧绷。这一矛盾现象背后,是库存错配与需求疲软共同作用的结果。
IEA大幅上调供应预期,预计今年全球石油供应将激增210万桶/日,远超此前预测的180万桶/日;明年增量调高至130万桶/日。这一修正源于OPEC+超规模增产行动——该联盟贡献了6月全球290万桶日增产中的190万桶,并计划8月继续增产。地缘风险成为关键推手:因担忧霍尔木兹海峡运输中断,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在以色列-伊朗冲突期间加速出口,推动6月全球供应暴增95万桶/日。
然而供应浪潮未能缓解市场紧张。持续存在的期货溢价(近期价格高于远期)和强劲的夏季炼油利润,暴露出现货市场的即时短缺。结构性矛盾在于:二季度全球库存以174万桶/日速度累积,但增量主要沉淀在中美战略储备库中。战略囤积与出口限制形成无形堤坝,阻断资源流入公开市场,导致全球流通性持续紧张。
尽管布伦特原油承压69美元/桶,西得州中质油徘徊67美元低位,表面过剩下隐藏着获取即时资源的隐性溢价。供应扩张被库存"沉淀池效应"抵消,反而强化了即时供应忧虑。
需求疲软加剧失衡。IEA将今年需求增长预期下调至70.4万桶/日,创2009年以来新低(除2020年)。二季度消费增长从110万桶/日骤降至55万桶/日,发展中经济体萎缩尤为显著。虽然难言美国关税是主因,但受贸易限制冲击最重的地区确实降幅最大。同时IEA微调明年需求增长至72.2万桶/日,与OPEC乐观预估(今明均130万桶/日)形成落差。
OPEC+增产决策未能安抚市场焦虑,因其行动与现货痛点错位。考虑到履约水平与减产补偿,7月实际供应增量有限。当增产被战略库存"堰塞湖"吸收,市场感知到的是流通梗阻而非充裕。破解供应激增与市场紧张并存之谜,关键在于库存流动性转化。